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倾听辽河 | 爷爷的搪瓷缸里,有深情,有甜蜜……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开栏语



1967年3月,大庆油田近千人组建的“六七三”厂是辽河油田的前身。2017年,为庆祝“六七三”厂成立五十周年,按照油田公司党委统一部署,开展了“记忆中的六七三”主题征文,展现辽河石油人战天斗地的生动画卷。从今天开始,辽河油田官方微信开通《倾听辽河》栏目,用声音讲述那些火红的青春岁月、感人的会战故事。今天是第一期,《爷爷的搪瓷缸》。从第二期开始,每周六上午八点,与您相约,不见不散!


先介绍一下咱们的栏目主播

用声音带你走进过往回忆,

用声音带给你温暖和感动。


王英欢,人称“欢歌”,2002年在盘锦人民广播电台FM88.2、 AM1485《新闻热线》栏目开启主持生涯,2004年开始,在辽河油田电视台先后主持《时事快车》《油城周刊》等新闻节目。从最初做播音主持人到后期责任编辑,在不断的变换岗位的同时,也让他享受着这份事业带给他的满足和欢乐。

下面进入正文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门前》



爷爷是个老油田,搪瓷缸是1967年从大庆带到辽河来的。


几十年来,爷爷带着它南征北战。它见证了辽河油田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爷爷的生命历程。


尤其是奶奶走后,爷爷每天几乎是缸不离手,有瓷缸相伴,仿佛奶奶还伴在身旁。



1967年3月,石油部从大庆油田抽调近千人组建了“大庆六七三厂”,揭开了辽河会战的序幕,爷爷就是这支进军辽河的先头部队的其中一员。


爷爷的那只瓷缸是临行前誓师大会上,铁人王进喜送给他的。


那天,北风猎猎,誓师大会上,彩旗飞舞,口号阵阵。


老铁人王进喜把这个印有“工业学大庆”的搪瓷缸发到每一个出征战士的手里,他紧紧握住爷爷们的手叮嘱道,“咱们大庆人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辽河环境艰苦,你们任务艰巨,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在辽河盆地打出石油,为新中国的建设输送血液!”



初到辽河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蛮荒之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荒无人烟。狂风刮过,白花花的盐碱地,尘土飞扬。夏季,泥沼遍地,蚊虫满天飞。


没有道路,没有房屋,没有人烟。爷爷他们,肩挑人扛,把设备拽进芦苇荡,支上帐篷,在茫茫的荒原上就算安了家。



而爷爷的搪瓷缸成了生活中最有用的物品。每天系在腰间,方便实用。到了饭食的时候,用它盛上一勺子白菜汤,筷子串上两个窝窝头,蹲在河边沟沿就完成了一餐。渴了的时候,水泡子里舀上一缸子泥水,咕噜噜灌进肚子,又干劲十足、精神百倍了。


夜晚,住在四面透风的帐篷里,寒冷往往让人无法入睡。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消除疲劳最好的方法就是饮酒。一大瓷缸60°的老白干在十几个汉子们的手里传递,热辣辣的酒力从体内蒸腾,驱走了严寒,点燃了爷爷们心中的火辣辣的激情。




于是在搪瓷缸又成了乐器。在叮叮当当的打击乐中,围着熊熊的篝火,父亲和工友们扯开喉咙,唱着歌跳着舞,伴随着隆隆的钻机声、呼呼的芦涛声,将一片沉寂的荒原搅合的热热闹闹!


野外钻探环境艰苦,伙食上除了窝窝头大咸菜,就是白菜、萝卜汤,一年当中难见油水,这时大瓷缸就派上了大用途。


辽河地区苇塘多,水泡里的鱼能用瓢舀。夏秋季节苇塘的鸟蛋、螃蟹随处可见。我爷爷他们抓来鱼放到瓷缸里煮,一会儿功夫鱼的香味就满屋飘荡了。


野鸭蛋、大螃蟹也放到瓷缸里煮,这些鲜美的佳肴补充着他们的体力,化作他们白天拼命工作的热力。


与芦苇荡相邻,与稻田结伴,巍巍井架上擎云天,下逼地心。石油人大显神威,将辽河油田特有的断块油田融汇成地下油龙。



通过3年的艰苦工作,初步探明了油层系,展示了辽河盆地良好的含油气前景,为总体部署辽河盆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和技术设备。


1970年3月,,从大庆、大港、玉门等油田调集近万名,组成三二二油田,会战辽河。各路石油大军充分发扬“铁人”精神,开始了辽河盆地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开发,唤醒了埋在地下的滚滚石油。



我奶奶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爷爷的。


奶奶是个采油工,那天,她在巡井途中,骤然间大雨倾盆,顷刻间,积水上涨,淹没了小路。


泥泞的道路上,奶奶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进着,忽然间,一只脚陷进了路边的沼泽中。奶奶使劲地拔那只脚,但越陷越深。


她大声地呼喊“救命”,这时,正好爷爷在不远处施工,他听到呼救声,赶紧跑了过来,帮助奶奶从泥沼里解救了出来。


爷爷把奶奶送到驻地,看到她又红又肿的脚,和因为惊吓而瑟瑟发抖样子,他从腰间解下搪瓷缸,舀了一缸水,点燃一堆火,一会功夫,瓷缸里的水就烧开了。


爷爷倒了一些热水在毛巾上敷在奶奶的脚上,又让奶奶喝下那些热水。


自此以后,两个人的交往便多了起来。


辽河地区靠海,风大。尤其在野外,早晚温差非常大。当夜幕降临,铁皮房的温度骤然下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没有几个不落病的。



爷爷每天都用他的大瓷缸烧水,灌到热水袋中给奶奶送去,热乎乎的暖水袋伴着奶奶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寒夜。


常年的野外生活,使爷爷落下严重的胃病。每当吃到生冷硬的食物,胃就痉挛,疼得他直不起腰来。


奶奶不知从谁那里打听到小米粥养胃,她便利用探亲假回到老家朝阳,背回来满满一袋子小米,又买回一个小煤油炉子,每天傍晚在爷爷回来前就用那个搪瓷缸熬上一缸香喷喷、黏糊糊的小米粥。


经过奶奶一年多的调理,爷爷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胃病再也没有来折磨他。


伴随着搪瓷缸里浓浓的粥香,爷爷奶奶的爱情也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1972年的秋天,他们的新家安在奶奶的采油小站上。那间铁皮房就成了他们的新房。


房子的四周环绕着碧绿的芦苇,门前的采油树唱着动听的歌谣。窗台上,那个搪瓷缸里插着爷爷每天采来的碱蓬草,那火红的色彩像我爷爷奶奶的爱情在熊熊燃烧……



爷爷的搪瓷缸

盛着家乡的浓情

盛着往昔的甜蜜

盛着满满的故事

趁微风不噪

趁阳光正好

趁时光还在

带上一身温暖

多和家人说说话

再和爷爷喝杯茶


编辑 刘嘉明

配音 王英欢

文 张云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