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张建勤: 规律与套路—漫谈当下电视剧创作的误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南大戏剧论丛”可以订阅

规律与套路

——漫谈当下电视剧创作的误区

摘 要:近年来,电视剧创作日益繁荣,作品数量与年俱增,但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并不多见,作品质量与数量之间应有的比例平衡关系难如人意,创新乏力,跟风、雷同现象霸屏。IP的神话被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案例所打破。电视剧创作走进了一条错把套路当规律的死胡同。要提升电视剧创作的品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创造经典,必须回归艺术创作规律。

关键词:电视剧创作  艺术规律  套路  误区

多年以来,播放电视剧带来的广告收益,已经成为众多电视台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支柱,甚至成了电视台的生存法宝。电视台每年斥巨资购买和播放电视剧,引发全社会电视剧创作热潮,很多跟电视剧创作生产无关的房地产公司、煤矿企业、广告公司等也纷纷加入到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大军中来,资本行为日益活跃,版权价格迅速飙升,电视剧作品数量与年俱增,从2003年到2015年,国产电视剧年产量都在500部左右,剧集数量从2003年的10381集稳步上升到2015年的16540集。而据2017年1月7日在深圳举行的2016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上发布的《中国电视剧2016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1—9月共备案电视剧892部、34946集,数量再创新高,较2015年同期增长10%。备案剧目平均单部集数呈持续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40集/部,“电视剧越拍越长”成为近十年行业发展的普遍现象。根据CSM媒介研究TVPRIS100城市组的监测数据,2015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期间,全国有电视剧播出的473个地市级以上电视频道,共播出电视剧25387部、160万多集。另据美兰德中国电视剧媒体网络传播检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网视频点击总量达3761.9亿次,其中电视剧类点击量达到2335.6亿次,是点击量最大的视频内容。网络剧产量更是高歌猛进,总时长已突破12万分钟,较2015年增长了196%,这其中,网络自制剧40分钟长剧虽然只占两成,但已经昭示着网络剧市场结构将出现重大改变,“大剧”(长剧)竞争将成为网络行业电视剧主战场。[1]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几年国产剧在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品质的提升却差强人意。以2016年为例,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对于2016年新播出电视剧的整体品质,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和2015年相比并无提升甚至有所下滑。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明星天价片酬以及过于商业化的演员选用标准,收视生态继续恶化、数据造假日益猖獗,以及资本狂热追逐IP、原创剧本受冷落,成为影响国产电视剧创作的三大突出问题”。[2]析结论应该说是切中肯綮的。而要从电视剧创作的“原初”也就是“一剧之本”的剧本创作角度来说的话,在我看来,原创乏力,跟风、雷同甚至干脆抄袭,特别是把“套路”当规律,把“段子”当法宝,走入剧本创作违背艺术规律的误区,才是导致国产剧质量难以提升的关键。

误区一:戏不够,爱情凑

这是电视剧创作乃至电影、戏剧创作中最常见的套路,简直成了屡试不爽的剧本创作葵花宝典。按照剧本创作的艺术规律,真正的“戏”,来自人物性格,来自人物关系,来自命运对人物的捉弄,来自人物因时代或社会的复杂多变而遭遇的尴尬和无奈。其实,这也是生活的规律。除非其类型本来就归属于爱情剧,回顾近年来赢得观众好口碑的甚至堪称“现象级”的电视剧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约而同的都没有刻意地在主人公的爱情上做文章,比如《潜伏》《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琅琊榜》《甄嬛传》《人民的名义》《平凡的世界》等等。毫无疑问,爱情对任何一个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但既然不是爱情类型剧,对剧中人物的爱情书写就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定位问题。战场的残酷、谍战的危机、职场的凶险、生活的重压、人际的莫测,无处无戏。如果创作者能够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剧的本质特征,深入挖掘特殊时代的印记、特殊环境的印迹、特殊人物的性格,就能将人物始终置于濒临绝境的困顿及其不断摆脱这种困顿的行动之中,肯定环环相扣,好戏连台,而大可不必用个人私密生活的爱情戏来拼凑,甚至将爱情戏不断地以庸俗化、低俗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和感官刺激。

误区二:戏不够,段子凑

曾几何时,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因为戏剧小品的出现,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王景愚的哑剧《吃鸡》《举重》,陈佩斯的《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羊肉串》《警察与小偷》,宋丹丹的《懒汉相亲》《超生游击队》等等,直到今天依旧让观众回味无穷,忍俊不禁。一时间,戏剧小品受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说学逗唱的相声。而随着赵本山的小品逐渐“霸屏”,人们在欢笑声中逐渐丧失了戏剧审美意识,开始满足于各种“段子”的鲜活生动,像“脑筋急转弯”这样的纯属搞笑段子,丑态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替代了真正的“戏”,以至于造成了一种创作上的误会,仿佛段子就是戏。电视剧的创作者是否深受这样的影响,笔者不敢妄言,但近年来电视剧创作中拿段子当法宝,戏不够段子凑的现象频频出现,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很多电视剧一集看下来,就是几个人物在一起叨逼叨,说段子扯闲篇儿,或者议事论理说教是非,或者让人物随意遇见个人,看到个热闹,当一回吃瓜群众。段落设置毫无戏剧动作,更无戏剧张力,与剧情的推动毫无关系,还美其名曰“人物接地气”,具有生活气息,简直把观众当傻子。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电视剧中的人物就不能坐下来谈天说地话家常。电视剧的情节发展最讲究节奏的变化,张弛有度,一味地紧张或松弛是不行的,偶尔来个段子,也可以调节观众的心理节奏,有助身心健康。但真正的“张弛”把控,还是应该紧紧扣住人物的核心动作,舒缓的情节设置往往预示着新的危机到来,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悬念状态,这才是优秀电视剧的题中应有之义。

误区三:戏不够,功夫凑

功夫片,也被称作动作片,它的好看之处和艺术魅力毋庸赘言,如果认认真真拍一部功夫类型的电视剧,肯定不愁收视率。这方面,香港电视剧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将“功夫剧”与家国情怀、惩恶扬善、韬光养晦、枭雄复仇等等结合起来,更能叫好又叫座,让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可怕的是,近年来的国产剧,不管是职场剧、谍战剧,还是爱情剧、,,里面的人物动辄被创作者功夫加身,不动则已,一旦出手,要么身手敏捷到可以飞墙走壁,可以水上漂;要么力大如牛到可以手撕鬼子,可以以一当十;要么功夫盖世到可以百发百中,可以隔空灭人;要么神秘莫测到可以点穴定身,可以起死回生。在观众眼里,初见觉得“好玩”,再见觉得“好假”,三见就觉得荒诞不经了。事实上,这种功夫的展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段子”,也是戏不够硬凑而来。遇到坏人坏事,明明应该报警求助,偏要冒着违反法律的风险,凭借一己之力去匡扶正义。死敌当前,偏要弃不用,徒手格斗擒拿,正面人物总是先被揍得血肉模糊,濒临死亡,然后一招制胜,浑然无事。在屏幕上热热闹闹打个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戏不戏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还辩解:这就是戏啊!武戏啊!抒发激情啊!过瘾啊!解气啊!

任何艺术创作都有自己的规律,创作者都应该恪守其规律。电视剧创作本质上同电影、小说、戏剧等创作无异,都是以反映生活为目的,以塑造人物为己任。反映生活,就要求讲好故事。“正如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主席希德·甘尼斯所说:‘尽管电影艺术制作技术一直在不断变化,但“讲故事”的原则没有变,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一直在“讲故事”,电影还是要遵循“讲故事”的原则,还是要讲究如何打动观众,要依靠讲故事的技巧牵动人们的喜怒哀乐!’”[3]同样完全适用于电视剧创作。要讲好故事,故事的逻辑就应该在生活逻辑之中,而不是在生活逻辑之外,不能打着“高于生活”的旗号胡编乱造。要塑造好人物,先要弄清楚“人物是什么?人物就是行为——判断一个人是根据他所做的,而不是他所说的。”“出色的人物是你剧本的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故事是通过你的人物来讲述的,并由此吸引观众去经历那种融入到我们日常现实中的普世的情感历程。塑造出色人物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我们人类特有的本能——人性,从而对观众产生触及心灵、打动情感、鼓舞精神的作用。” [4]

诚然,在人类漫长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剧作家们已经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反复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编剧“技巧”和方法,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处理”素材的模式,对后世创作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很多人从中学习和借鉴,这是允许的。但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技巧还是模式,是套路还是规律。电视剧的创作,不能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要走出创作误区,摒弃过度追求“娱乐化”倾向,提升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品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创造经典,必须回归艺术创作规律。

注释:

[1].《<中国电视剧2016产业调查报告>发布》,《光明日报》2017年1月8日,记者李蕾.

[2].同上.

[3].(美)悉德·菲尔德著,魏枫译:《电影编剧创作指南(修订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版.第9页.

[4].同上。第69~70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原载于《南大戏剧论丛》2017年第十三卷二期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