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如何看懂“武术圈”——解读《顶天立地的功夫》系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武术,也称中国功夫,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武林、江湖、侠客……这些词汇让无数人为之心驰神往。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的侠义精神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即使不习武,人们也依然对功夫有着深深的眷恋。


  时至今日,武术仍然焕发着神秘的色彩。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武术这个领域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评级考段的官方竞赛套路、潇洒奇幻的武打影视特技、博人眼球的气功绝活表演、商机无限的职业格斗比赛、一招制敌的军警格斗训练、生生不息的民间传统拳术等等,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纷繁复杂的“武术圈”


  不难看出,武术这个圈子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很多看起来和武术有关,其实是打了擦边球,或者是武术的衍生品。其实不但不习武的人看不明白,就连很多习武多年的人也不确定自己练的是不是真功夫。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看清武术的门道,还是要内行人指点。马世琦先生习武六十余年,经历无数,在武学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可谓是内行中的内行。马老在其著作《顶天立地的功夫》中对武术的分类做了生动的阐释,可谓为中华武学正本清源。我们本次结合这部分内容进行解读,为您拨开当今“武术圈的重重迷雾。如果您对武术感兴趣,或者未来准备把孩子送去习武,相信一定能从中得到启发。


《顶天立地的功夫》

如何看懂“武术圈”

解读

  为了把事情说清楚,我们尽量精简笔墨,但本文篇幅还是相对较长。如果您没时间仔细看,可以直接看下面这张图,本文的内容便是对这张图的展开论述。



目录


一  你想学功夫还是把式?

1 传统把式——真假难辨的硬气功表演

2 竞技把式——武术竞赛套路

3 把式的最高境界——功夫电影

4 民间传统套路——不会练还是把式


二  真正的功夫什么样?

1 功夫不“好看”

2 练法与用法

3 内家与外家



一  你想学功夫还是把式?

  把式,亦称把势,本义为武术的架势,后来用于专指武术表演,如耍把势卖艺。准确地说,把式不属于武术的范畴,而应该归于民间艺术。当今常见的把式包括硬气功表演、武术套路、功夫电影等,我们分别来说明:


1 传统把式——真假难辨的硬气功表演


  在旧社会,老北京的天桥有很多街头艺人靠演出维持生计,其中表演武术的常称为“耍把式”,靠很多惊悚的项目来吸引眼球,比如口吞宝剑、油锤灌顶、银喉、胸口碎大石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硬气功表演。这些绝活属于民俗艺术,和真正的武术没有太大关系。过去讲“穷文富武”,学武是有钱有闲阶级的待遇,功夫好的人也不会到街头靠卖艺为生。

历史悠久的表演——银喉


  但由于此类表演实在吸引人,可以直观地展现“习武者”的功夫,因此至今仍有很大市场。可笑的是,这些所谓的硬气功,很多也并不是真正练气,而是依靠特殊的道具和技巧来完成。马老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

  “表演银喉,那跟气一点关系没有。枪杆是藤条,两人一弯腰,枪杆大弧度弯曲,对喉部的正压力分解为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两个分力,就安全了,因为你不懂嘛,所以认为那叫运气。”


  “你看那个某大师等于是个商业炒作,他教拳、教功,实际上是就是表演,什么铁板砸脑袋,木棍打腿打胳膊。咱说句实在话,我要找根木棍,他们绝对打不断。他们那个木棍一打,‘嘣’,掉地下去了,那棍的前半截能掉地下,你想那是什么木头啊?一点纤维都没有,那是杨木。他们为什么不找榆木打呀?找榆木打就打死了。所以你看那表演别受骗,说‘哎哟我得练这个’。”


  “原来小叶跟我说,他去了一趟某武校看表演,他说惨不忍睹,跑了,连饭都没吃。他是被请去的,看的也是拿铁板砸脑袋。你想想铁板砸脑袋,我不拿铁板砸,我拿掌给你一下,你受得了受不了?那铁板是什么铁?是铸铁,含碳量是6%,脆得跟玻璃一样。你看我找个铁板你砸吧,砸弯了、砸烂了你也砸不开,所以那都是表演用的。”

气功断钢板

  “所谓气功断钢板,那是铸铁,脆性材料。真正的钢有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用钢砸脑袋非砸死不可,那都是骗人的。

  前几年北京武警某部取消了硬气功表演训练课目,原因是毫无实战价值,此举受到官兵的一致支持。

武警硬气功表演训练课目


2 竞技把式——武术竞赛套路


  把国家推广的武术竞赛套路归为把式表演,很多习武者可能难以接受,但这是客观事实,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武术的主要发展“成果”:

  五四运动后,科学主义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越来越强。传统武术之变由此发端。改变的方式,则是以西方竞技理念改造武术。皖系军阀马良为顺应军队的集团教学,从1901年起就开始创编、教授“各科新武术,并新武术各科专书。、中学堂正式体操的内容,1919年经国会辩论经过,成为全国学校正式体操。


民国初年,上海市广东小学七至十五岁学生的体育课设有武术的传授和操练


  传统武术家却认为,这样的做法割裂了传统武术,徒袭皮毛,全失武术本意。但此时,民间武术无论在价值体系还是组织机构都已全面式微。武术的学校教授逐渐取代师徒传承,新型武术集团取代传统武术宗派。精武竞技会就是最具影响力的武术组织。精武竞技会逐渐确立了初、中、高三级的“精武三十套武术基本套路”,以绝对标准的套路化方式进行武术演练,甚至为套路配上音乐。这样的演练方式为此后武术套路竞赛的发端。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完成武术竞技化的成绩被再度提出。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思想,武术的“技击”特征被全面压制。当时如果谁承认武术有攻防,就会被打为右派。于是,最初的武术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于传统套路的挖掘和整理上。1959年,国内第一部《武术规则》正式出台,以流传面较广的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使武术正式进入了竞技体育领域。从此,“竞技武术”的概念产生。严格说,应称其为“竞技套路”。武术套路开始向体操的衡量标准看齐,即追求“高、难、美、新”。打分标准最初也参照体操的“622”制,动作规格6分,然后是协调性和风格。


  然而武术毕竟不是舞蹈和体操,攻防抑或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在对武术项目改造不断竞技化的过程中,攻防之术被故意遗忘了。武术界重提攻防,则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了。


——节选自文章《中国武术的改造之路》

  时至今日,尽管中国武术有了段位制,但考核的内容仍然以套路演练为核心,采取类似体操的打分方式,并不涉及一点实战内容。可怜的是,众多武术爱好者并不知情,依然痛下功夫,希望通过表演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结果不知不觉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高、难、美、新的表演套路


  走上艺术的道路也许并不是坏事,但把身体练伤了就太冤枉了。由于缺乏专业的运动医学知识,“习武者” 为了追求动作的高难度而受伤已经是家常便饭。马老在书中提到:

  “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被人接受,复杂的东西容易被人接受。一看这个漂亮、这个好看,这就吸引人嘛。因为如此,很多人编了很多套路,突出高难、新奇。我看过一个东南亚的武术表演,巴基斯坦一个人得了个冠军,表演的是南拳、南刀两项,总分第一,那个动作就是高难:一个跟头空翻翻起来,单腿跪地。有一个女孩子表演,太惨了,应该一个跟头翻起来一落地,单腿跪地,一只脚沾地,这女孩子腿没支好,两个膝盖“咚”就跪地上了,不受伤才怪呢!那都是年轻人练的。”


  “有些人练伤了以后还觉得挺好,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不受苦怎么叫功夫啊’?”


  “之所以套路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看着热闹,连蹿带蹦的,一般人以为那是功夫,实际上这些东西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在社会上流行了,是一种表演形式,过去叫“百戏”,就是这些东西。如果将这些东西作为主流去练,你练到死也出不了功夫,可能在30 岁之前翻个跟头、劈个叉还能行,你到50、60 岁再翻跟头就翻不动了,有年龄限制。”



3 把式的最高境界——功夫电影


  练把式也不是没有用,如果把式练到最高境界,是可以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的。很多人学武,其实是想成为武打影星。

武侠片中的世界令人心驰神往


  这的确是一条路,不过概率实在太小,而且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演艺圈中,武打演员是最辛苦的一群人,我们熟知的很多武打影星其实都是一身伤病,健康状况很差。客观地说,功夫电影在向全世界推广武术方面功不可没,但对人们产生的误导也无法估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马老在书中提到:

  “你看去年,有人站出来,跟大家道歉,他说自己演完电影以后呀,误导了很多人盲目学功夫。他说自己学的是表演,不是功夫,他承认不是功夫了。他自己说的啊。因为他学佛以后,他悟明白了他那是表演,所以要分清表演和功夫绝对不是一回事。”


  “咱们看过《少林寺》那个电影吧,有那个小和尚,在那表演呢,不知道真的假的,拿个木桶,尖底的,就怕你放下,两手还水平的提着,他说练的是臂力。其实臂部肌肉都僵死了,这肌肉都纤维化了,这不可取。要养生你不能练那个,松得要肌肉若一的时候,经络才能是通达的。

电影《少林寺》剧照


  “咱们现在绝大多数人喜欢观赏,“哎哟,漂亮,这个动作美”,这人就追求美去了,但基本上到最后能上电视、能演电影的是少之又少。到某些武校呀,都去学功夫去了,学了半天,学伤了的、学坏了的、完了又找不着门路了的,最多找个地方当保安去了。”



4 民间传统套路——不会练还是把式


  有些人说,我学的不是表演套路,是民间师父的正宗传承,这应该属于功夫吧?


  答案是不一定,看你怎么练。


  有人考证,在明朝以前记录武技的著作中均为单招的练习,武术家都是通过不断练习单招来增强实战技术的。最早大力推广套路的人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初衷在于增加招式间的连续性,锻炼士兵的变化能力。民国时期把招式编成套路,也有助于记忆招式,易于在军队中推广,但练习时必然以单招的反复演练为主,因为在战场上基本是一两招解决战斗,随机应变,军人们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这样看来,套路更大的作用在于记录招式,而不是整体练习,因为这样效率太低。马老在书中提到:

  “我的观点是:不是你学多少,一定要看你练多少。我这一个式练一千遍,和这一千个式练一遍,哪个效果好啊?那一千个式练一遍的,一点效果没有;这一个式练一千遍的,那效果不可思议地好。”


  “弄一大堆套路,那适合表演,不适合练功。这一式练上千遍万遍的,就精纯了。精纯了,伸手出步就是这个。

  马老在年轻时也学过大量套路,但后来自己教学时,只重点教弟子站桩和动功,套路方面只保留了五行拳和吴式太极拳,对其他套路不做硬性要求:

  “把这个五行拳整理好了,当然那个五行连环练不练也没关系,十二形学不学也没事。还是那句话,不是你学多少而是你练多少,你一个式练一万遍跟一万个式各练一遍,那绝对不一样。”

  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拳,每种都是一个单式的无限重复,而且一种练好了才能学下一种。按照李仲轩老前辈在《逝去的武林》中的说法,劈拳至少要练三年。只有这样才能精益求精,长出功夫。

马世琦先生带学员练习劈拳


  关于套路,江湖中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师父如果看不上这个学生,不想教真东西,又出于种种原因无法拒绝,于是就教套路,但其中的关键并不传授。这样从外表上看起来老师传了东西,学生练起来也好看,双方都有面子。这些套路中也许有真东西,但只有师父和得了真传的弟子知道怎么运用。在徐浩峰的电影《师父》中,弟子学真东西一年就连踢了八家武馆,讽刺的就是这个现象。


  换句话说,即使你学的套路是真的,师父不告诉你里面的要点,练一辈子也没功夫,还是表演把式。


  当然,套路也不是完全无用,比如让小孩子学一些动作编排合理的传统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也能培养对武术的兴趣。成年人适当练一练也能起到类似广播体操的健身效果,对久坐人群和低头族有一定的锻炼意义。


  武术是非物质文化,不像书籍字画这些物质文化可以跨越时间而保留。只要有一代弟子没练出来,再往下就断档了,因此武术的传承需要师徒都付出很大努力。套路动作好教,真正高层次的东西是无形的,超越语言和概念,甚至跨越时间和空间。马老在书中提到:

  “功夫,有‘天授’,有‘神授’,有‘人授’。怎么讲?这就是三层功夫。

  最高层次的是天授,这是上天赐给你的,就是老祖宗给你的。

  神授是什么啊,你像咱们师徒关系啊,你用诚敬心来敬我,相信我,照我说的去做去,咱们的心就是相通的,这就是你们绝对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就叫神授。心授就是口传心授嘛,心授就是神授嘛,心主神明,心藏神。

  人授是什么啊?你一拳我一脚,那把式教法就是人授。人教人,什么也没有,到最后,练残废了,练坏了,那都是人授。所以三个层次不同。希望大家能够练到天授那种层次,那应该是最理想的。”

  能得到天授的毕竟是少数,能得到师父的口传心授就已经是幸运儿了,最终能练到什么层次还是取决于弟子自己,所谓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靠德;真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前辈们也常说:“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在生生不息的民间武术界,能不能遇到明师,能不能练出真功夫,只能看自身的福报和造化了。



二  真正的功夫什么样?


分清了哪些是把式,理解功夫就容易多了。


1 功夫不“好看”


  真正的功夫,尤其是内家拳,并不是很“好看”。马老提到:

  “你看电影里那个,看上去特漂亮,一个是电影特技,另一个他练的那些东西完全是适合表演用的。内家拳一般表演的价值并不高,太极拳要是打好了,打得挺慢的,半个小时,看着看着就烦了。


  “现在的太极拳也连蹿带蹦,有表演的价值了,在大前年春节晚会,两个小伙子在那表演太极拳,整个力完全在一条腿上,蹲在地上,擦着地走,他年轻啊,20 来岁。到40 多岁他还那样,膝盖不做手术那就怪了。他们现在都在这么练,就要求你站高了不行。”


  “功夫没有观赏性,你看往那一站,你桩功八式都站下来也不好看。没有人说:‘哎哟,我看着这好看,我看着这新鲜。’我有时跟他们讲,‘站桩啊没有观赏性,一站站一小时,我卖票啊,看一小时一百。给你一百,没准你一小时都看不下来’。站桩不好看。”

  还是那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不是球迷,也不会感觉体育比赛有太多观赏性。只有亲自练过武,才能从高手的举手投足中读出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真功夫什么样?其实很简单,目的就是两个:强身,御敌。衡量真功夫的标准也是这两点:第一,能不能让身体变强;第二,能不能用于实战。


  这两点是“体”和“用”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拳种,应该是体用兼备的。这两点又是递进的关系,只有先强身,然后才能御敌。在传统武术中,这两方面对应着两个相对独立的训练模块,一般称为“练法”和“用法”。大家如果理解了这两个词,就很难再被忽悠了。



2 练法和用法


  练法,就是增加身体素质的方法,比如力量、柔韧、反应、速度等,也成为“功”。用法,就是各种实战招式,最大程度利用身体的结构并创造有利条件来杀伤对方,属于技术。在其他体育竞技中也可以这样分,以篮球为例,运动员不仅要练习投篮、运球等技术(招),还要做跑步、拉伸、负重等体能训练(功)。


  武术中有句话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思是你会的招式再多,等人老了以后没有体能了,也发挥不了威力。说练套路不长功夫也有这个意思,套路就是用法的组合,套路练得再熟,没有体能(功)的支撑也是白搭,也就是没有“功夫”。前面提到的有些师父给学生不教真东西,大部分是不教练法。


  用法,即实战技术,不只存在于传统武术中,还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军警擒杀训练系统中。真正的实战要在最短时间内给对方造成最大伤害,最好一招制敌,因此极具危险性。

实用至上的军警擒杀技术


  传统武术源于古战场,保留了数千年来各朝代军警擒杀技术的精华,出手见胜负,招招致命,没有太大的观赏性。这也给传统武术在民间的交流和传承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马老在书中提到:

  “看到《逝去的武林》,那本书写得很不错,头一本写得很不错。第二本是《高术莫用》,真正练到极高的时候,还真是不能打人。你要打人就容易出危险。但是咱们要会,因为练的内家功也是传统功夫里边一个重要部分,技击算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不能养生、不能技击的功夫,是把式,表演用的。


  “咱们这个不但要养生,还要能用,能用不要用,高术莫用那本书上写得很好,功夫太高了就不能随便用。要是用完了,练了一辈子了,挺好的东西把人打坏了,也不是好事。”

  

  前面说到了在70年代后国家开始重新重视武术的实战性,后来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最终发展出了散打这项运动。散打吸纳了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招式(用法),主要采用西方体育的体能训练方法(练法),是一种现代搏击格斗技术。


  包括散打在内的职业格斗比赛为习武者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但毕竟散打是一项运动,培养的是运动员,而不是杀手;商业比赛也要考虑到安全性和观赏性,因此设置了很多规则,与真正追求一击致命的传统武术有很大差异。

散打比赛是武术商业化的典型案例


  理解了练法和用法,我们就可以对武术进行分类了。



3 内家和外家


  武术的分类可以有很多方式,最清晰的方式就是从练法上分,内家和外家:

  “功夫讲内家、外家。那些打树的、撞墙的,都属于外家;还有一些是把式,也不打树,也不撞墙,翻跟头、劈叉,是属于一种表演性质的,所以得区分开了。内家功不但实战上非常厉害,而且养生效果极好。”

  内家和外家由于对强身的理解不同,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内家主要练气,练放松,以养为主,遵循道家的修炼思想;外家主要练力,练紧张,以消耗后的超量恢复为主,相当于现代西方的体育思想。对于内外家的区分,马老讲的非常清晰,即内功是区分内外家的唯一标准,和套路拳种没关系:

  “从拳的套路上来讲,他们讲形意、八卦、太极,这为内家拳。拳是拳,但是跟内家有没有关系?是不是练内功?有很多人把拳打得特漂亮,跟内家没关系,他不练内功。


  “练气、练内功的是内家,套路什么的都不是内家,全是外家。你就叫形意、叫八卦、叫太极,也是外家。为什么?因为现在都是表演,那八卦掌转圈,吱溜吱溜转,一天最多转个一千多圈,也一无是处啊。当然他喜欢就行,人各有爱好,咱不能强求人家你别转圈了,喜欢转还让他转。”


  “所以说内外家要分清楚了,比如说套路是外家的,可是我内功极强的话,我打出拳来就是内家拳,跟套路没关系。”

  内外家的区分和招式动作也没关系,有了内功才能发挥内家拳真正的威力。内功是什么?核心就是站桩。形意拳大师尚云祥曾强调:“即使什么都不练,也要站桩”,所有弟子入门先要站三年桩,才能学其他内容。马老在书中提到站桩和技击的关系:

  “内家以桩功练气为体,以动作为用,动作是无所谓内外家的,什么动作都能打人。过去有人跟我学的时候,对我意见大,说:“我进门的时候,一掌打我一个跟头,我跟他学了十年,一掌还是打我一个跟头。”我说我出掌和你们一模一样,为什么你打不了我一个跟头啊?因为你不好好站桩。


  “我小的时候学拳,入门先练弹腿和岳氏连拳。你要是站完了桩,把内功练成了,你练岳氏连拳,你出手就是内家功夫,功力极大,杀伤力极强,那是不可抗拒的一种技击手法。大家在这学散手的时候得把这个学一学,不一定要练套路。”

  内家和外家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内力更加持久,而且不受年龄的影响:

  “外力不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就没了。为什么50 岁就不再推手了?没力气了。但是咱们练这东西吧,它是内力,一再蓄积,是永远在积累的,不会消耗。


  “内家功好在什么地方呢?跟年龄没有多大关系,你只要能走路,你就能战胜对手。”

  更重要的是,内家拳不仅可以实战,养生效果也极好,往期微刊中有很多这样的论述,相信学过马老桩功的桩友们也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医疗问题日益严峻的时代,习武养生的意义远远大于实战的意义,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马老著书立说的初衷,不仅希望为传统武术正本清源,更希望大家能通过功夫来祛病强身。

  

  事实上,历代内家拳宗师都推崇内家拳的养生效果。通过功夫传承养生之道,可能也是老祖宗创立内家拳的真正用意吧!


   《拳经》云:

  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讲了这么多,再来看看这张图,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如果您对武术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习武,应该如何选择呢?我们给出如下的建议供您参考:


  如果想走上演艺之路,或者在别人面前表演,一定要多多练习套路,练得越漂亮越好;如果想掌握实战技术,一定要注重体能的训练;如果想通过功夫养生,学习内家拳里的练法就足够了。


  祝大家习武愉快!



相关阅读:

要练武,别吃苦;要练功,先放松

漫谈: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善养浩然之气





不一样的养生观点
传说中的内功修炼
微刊
明心堂
欢迎加入明心堂站桩微信群,和大家一起交流。
入群方式:
添加微信号mxttest(站桩加群小助手),备注“站桩”即可

学站桩,上站吧

学习、记录、分享、交流马世琦先生内功功法的一站式平台


长按二维码打开,

点击右上角收藏保存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