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功夫和牛皮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两天网上有一段搏击大战太极拳的视频非常火爆,如果没有看过的话,可以领略一下两位功夫高手的风采:


许多人看完之后觉得很失望,这种抱头鼠窜的风格和自己想象中的高手风范相差太远。而且,10秒之内就直接K.O.也和想象中的大战300回合完全不同。但是要我说,其实这一段视频在观赏性上已经很不错了。


在1954年的澳门曾经举办过一次轰动港澳的擂台争霸赛,两位选手是香港太极拳高手吴公仪师傅和白鹤拳高手陈克夫师傅。大家嘴上说不通,就用上擂台对决的方式解决争端。由于当时的香港在英国人治下,不允许搞这种聚众斗殴的活动,所以改在澳门举行。下面,就是两位高手当时的风采:


看完感觉如何?是不是有一种看到快递员和街边修车师傅发生冲突,站在街心相互对殴了半小时的既视感?当时港澳两地人民看完心都碎了:原来国术就是这个样子啊?大师就是这个打法啊?大哭一场之后,他们发现了梁羽生正在《新晚报》连载《京华》,一扇崭新的大门突然对他们打开。从此以后,用功夫吹牛皮这件事情就历史性地交给了梁羽生、金庸等新派武侠小说家。你想一下,同样是吹牛皮,你是愿意看金庸的小说,还是上面的这种视频?


过了30年之后,大陆开始流行功夫、气功和特异功能。满街武术培训班,少林寺到处都是离家出走学功夫的孩子,体育馆里都是各种大师带功报告下面的听众东倒西歪又哭又闹,媒体每天兴高采烈地报道哪里的小孩子可以耳朵听字,意念拨表.....再过了30年,中国拍一部武侠电影扑街一部,起点写一本武侠小说扑街一本,功夫和武侠的时代彻底算是翻过去了。


今天,因为视频网站在直播项目上彼此大打出手,竞争如火如荼,所以我们才得以有机会再次看到功夫高手对决。但是,它和功夫的关系已经不大,本质上它就是一个娱乐节目。和所有大胃王直播暴食、乡村DJ直播喊麦没有任何区别。


回顾这一段历史,最有趣的是80年代的功夫热、气功热。在那一段荒诞的岁月过去以后,我在今天终于对当时的情形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整体处于青春期。对一切事物都好奇,对有关自身的一切问题也很好奇。于是,显现出了两种不同倾向。对外,疯狂地引进各种思想,想要在最短时间内和外部世界同步。对内,则像是一个中二少年,想要找出自身的某种特质,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终成大器。而且,是历史性地具有某种与众不同,与生俱来地拥有这种特质。


选择功夫,选择气功并不是偶然的。任何一个青春期的中二少年,都曾经幻想过自己是潜伏在地球的外星人,失去记忆的王子,绝世高手的关门弟子......总之,一定有一个显赫的过去,而现在的一切不如意只是个暂时的假象。功夫就充当了这种显赫的过去,它是中国人独有的、秘传的、无敌的、受人尊重的历史遗产。并且,中二少年们成功地发展出了功夫三定律,彻底把功夫从实证主义的泥坑里拖了出来。


功夫第一定律:你看到的师傅不行,是因为真正的大师都在山里隐居,不愿意在人前显露;

功夫第二定律:你看到的师傅不行,是因为他们练的不对,不是真功夫,证明不了功夫不行;

功夫第三定律:你看到的师傅不行,不是他们打不过,而是他们以武德作为第一,怜悯对方而没有下死手。其实,对方已经被暗劲所伤。


功夫三大定律一直到今天都还在使用,你去微博上翻一下今天第一个视频下面的跟帖,就会发现所有的辩驳都不会超过以上三条定律。最多加上一条补充定律:


真正的功夫的确存在,但是你没机会遇见,你不能说你不知道的就并不存在。


如今,中国人的青春期过去了。人到中年,该拥有的已经拥有了,无需再从历史里假借任何东西说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功夫不功夫,气功不气功,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是,生活中依然需要一点新鲜感,依然需要一点点不同。所以,吹牛皮这件事情从武侠小说手里,也再一次历史性地交给了仙侠和玄幻小说。功夫已经不足以满足观众,神仙和异世界才是今天人们想象力需要栖居的地方。


像徐浩峰那样,把功夫还原为武术,把大师还原为华北大地上的泥腿子,其实才是对功夫踢出的撩阴脚。


题图摄影:Felix Brönnimann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禅定时刻

昨天看完《鹦鹉大葱》之后,老爷贴出了他的手机屏保图片。那是大葱离开北京之前,老爷最后在公园里给他拍的照片。此后的两年间,这张照片一直是老爷的手机屏保。大葱站在树梢上,脚下是半截链子。时近黄昏,他们俩父子又聊了一个下午。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二维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