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太极拳的“四大功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两百多年来,王宗岳进阶习练的思想以及太极拳功夫层次的划分,—直是太极拳理论界热议和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太极拳功夫体系划分有哪些观点?怎样的功夫体系划分比较合理或科学?功夫体系划分在实践中管用吗?这是本文探讨的基本问题。


一.太极拳功夫层级思想的雏形


    据相关史料显示,王宗岳是清朝乾隆时期人。在承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中,王宗岳明确提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进阶习练思想.大体指明了太极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进阶习练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把关键词提出来,就构成了王宗岳进阶习练的基本模式:招熟一一懂劲一一神明。不言而喻.“招熟”是太极拳习练的初级阶段.“懂劲”是通往”神明”这个高级阶段不可逾越的阶段。


    很明显.王宗岳所处的时代,武术搏击仍有较大实用价值.太极拳实践和理论的时间并不长远.也不复杂.设身处地地想.他的进阶习练理论也很有实践价值.着势练熟了.就去练劲力.练好劲力,就搏击.保证管用。


    但在王宗岳之后.太极拳界出现了很多实践家和理论家.特别是太极健身思想出现以及健身拳法的产生,使太极拳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再用王宗岳的这种模式指导练拳,就会显得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甚至会感到有所缺失,无从下手。于是.太极拳理论界出现了不少太极拳功夫层级划分的理论,如“太极拳十层功夫修练层次”的理论.还有”九层功夫论”和”三段九层论”等等。




    太极拳功夫层次的划分倍受关注.各种功夫层级思想异彩纷呈.反映出太极拳界对功夫层级理论的迫切需求。笔者认为.有些层级理论.是太极拳理论或实践家倾注毕生心血写出来的.我们也不能说不对.只是感觉到个性化倾向较浓.同时也感觉到对大众而言.在普遍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


    这些观点.可以认为是太极拳功夫层级理论的雏形。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找出更为合理或科学的答案。


二、太极拳功夫理论的基本定型


    1986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上.各个流派的太极拳代表人物表演了自身的拳法。其中,吴图南的表演最为引人注目,他不仅进行了拳法表演,还受大会邀请作了简短的交流发言.提出了太极拳四大功夫理论。笔者择要摘录如下:


    根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体会,我把太极拳的功概括地归纳成四种。第一是着功。所谓着功.简单地说就是你往我来,一势一用。比如你练搬拦捶.你应该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怎么叫搬.怎么叫拦,怎么叫捶。第二是松功。一般练太极拳的都讲松.可是究竟怎么松,讲不清楚。我就见过有人练了好多年.自以为松得不错了.可是我一看,不是松.而是懈。太极拳要求松.是松而不懈。第三是劲功。为什么叫劲功?就区别于力。力代表一般的力,我管它叫拙力。而劲不同.劲是极活动的东西.它既没有一定的大小、也没有一定的刚柔.但它又刚又柔,又松又紧,又快又慢.又不即又不离。第四是气功。我这里指的是太极拳的气功,是太极拳本身的功夫.不是一般所说的气功。太极拳的气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运气,一个是使气。(吴图南传统授、李琏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杨少候太极拳用架真诠》通过对比分析,不言而喻.吴图南太极拳功夫划分思想来源于王宗岳的进阶习练思想.把王宗岳说的“着”称之为”着功”.把“劲”称之为“劲功”.并巧妙地在其中添加了“松功”和“气功”。吴图南的功夫理论,继承了太极拳经典理论家王宗岳的进阶习练的思想.客观地反映了王宗岳以后太极拳发展的内容和成果.如“太极拳的气功”的提法,就提得非常好,因为.在王宗岳之后,陈长兴、陈鑫、武禹襄.李亦畲等人在拳论中讲气的内容不少,再加上后世拳家的完善.在太极拳领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气功”,只是还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所以,他的概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把太极拳功夫理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太极拳功夫理论的初步定型,为推动太极拳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三、太极拳功夫理论的修改完善


    吴图南的太极功夫理论.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通过十多年的实践.笔者按其功夫理论,着功、松功、气功、劲功.一层一层地往上练,功夫怎么样也说不上.但至少到什么层级,该习练什么内容,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按照吴图南老师的功夫理论练了十多年拳.最后改了两个字.即将”着功”改为“技功”、将“松功”改为”柔功”。




为什么要将“着功”改为“技功”呢?


    武术是人们用肢体或冷兵器进行搏击的技术.“着”是武术的专用名词,代表武术的招式,太极拳的套路就是一着一势编排起来的,其他武术套路也是如此。用“着”来代表其他武术的搏击技术是可以的,但用“着“来代表太极拳的武术搏击技术就有局限,因为太极拳的搏击技术除了套路中的招势以外,还有推手。推手是太极拳由套路向散手过渡的搏击技术,推手训练有多种方法.我们不能把它定义为“着“或招势,因为具体的“着”或招势是有攻防含义的,推手练的是听劲引进、”舍己从人”的能力或功夫,只有在推手中发力攻击对手时才讲招式,这是太极拳独创独有的功法。用“着”不足以概括太极拳的搏击技术,故笔者将“着功”改为”技功”。“技功“就是太极拳武术搏击的技术功夫.既包括“着”也包括“推手”。


    为什么要将”松功”改为“柔功”呢?


    太极拳中的“松”.即包括精神的放松.也包括肢体的放松.这一点不少拳家已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作为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基本要领肯定了下来,行拳时的一个基本要领就是放松。再说.把“松”作为功夫概念.比较抽象,在理论和实践、质和量上去界定比较困难。另外.“松柔”是太极拳理论中连用时一个词,“柔”在太极拳中讲得比较多,由此,笔者连想到用“柔“字比较恰当,并将其“松功”改为了”柔功”。“柔“即是指肢体的柔韧性。这不仅将这种功夫与太极拳“柔化刚发“的武术本质结合了起来,而且还与太极拳健身结合了起来,使得这种功夫训练简单、易行、容易量化和操作.针对性也比较强。从搏击角度讲,肢体不柔和.比较僵硬,是很难化解来力的,所以,柔功训练是太极拳搏击的重要基础;从健身角度讲.人们习练大极拳大多为了健身,在太极拳运动中.柔功训练跟上了.运动系统出现的许多病就会得到扼制、缓解和恢复,所以.柔功训练也是太极拳健身的重要基础。“柔功”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王宗岳之后太极拳健身的内容和成果。




    至此.我们可以将太极拳的四大功夫定性为:太极技功、太极柔功、太极气功和太极劲功。按这个程序进阶习练.可逐步向王宗岳描述的”神明”高级理想境界迈进。


四.太极拳功夫理论的实践意义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反过来看,一种理论如果对实践没有指导意义,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太极拳四大功夫理论,对指导太极拳实践的作用不可忽视。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想,国家体育部门在武术界早就实行了段位制.不少太极拳老师在教学中不是按“段位制”来搞教学的吗7还要这个理论来干什么?


    从国家体育部门实行武术段位制的背景.或申请段位的情况看.段位制不仅仅是专门为武术进阶习练编制的.你要评上一个比较高级的段位,不仅要看你习练武术的情况,从业时间长短,还要看研究成果、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各方面条件达到要求,才会评给你。




    太极拳四大功夫理论,不仅能回避许多矛盾.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对练拳教拳都管用。现在不少太极练拳练功点,已经坚持十多年了,对推进太极拳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很不容易。但十多年来,有些练功点就只练几个套路.或增加一些新套路.练功内容深化不下去.练的人逐步减少了。现在,有了太极拳四大功夫理论,练熟了套路.就开始强化柔功训练,还可以把瑜珈老师请来教柔功,瑜珈不就被纳入太极拳中来了吗7练完了柔功.就开始练太极气功,太极桩、太极升降桩、”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拳势呼吸、养气、运气等等。把太极拳气功知识全用上,太极拳习练内容不就更加丰富了吗7气功练完了,气机旺盛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就教懂劲的功夫.教推手的听劲、引进.提高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再练练发劲.抖抖大杆.“念力、气力和肢体力一起练”、”全身之劲练为一家”等等.既有乐趣,又比较新颖。如果其中还穿插一些太极拳历史知识、太极哲学知识等就更好了。这样一个轮回,用五年都搞不完。即使一个轮回搞完了,我们还可以回头看看,还有什么薄弱环节需要完善.再花一些时间强化.是不是很有针对性、是不是内容很丰富、是不是健身效果会更好呢?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即可进入商城购买真皮太极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