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少数人成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但我觉得,只要肯下笨劲,肯吃苦、踏实、谦逊,始终如一,你就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只靠笨功夫的人更有希望获得成功呢?

近一两年以来,知识付费却风起云涌,好多老师、作者都跑出来卖课,把一门需要半年才能学会的课程,精简到1小时,“读”给你听。

说真的,这样真的管用么?

如果一门知识需要80小时才能学完,200小时才能学精,那么只花2小时的人就必然学不好。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平台请我去做课程,让我把三本书的课程,精简到一个小时的音频里。

因为篇幅所限,我只好删繁就简,把大段大段的内容删除,代之以好玩好听的故事。

让我吃惊的是这个课程竟然卖到全网络第一,但是我觉得我给用户贡献了一款“看起来很好,其实没什么用”的知识产品。

所以后来我再也没有做这个课程,哪怕他卖的很好。

    古往今来学习都是一件苦差事,因为它本身就在筛选,把凡是吃不了苦的人都刷下去。

吃得苦中苦的人,普遍走得比较远,造诣比较深。

 功夫之所以称之为功夫,就是需要下够功夫。下够了笨功夫,才会有真功夫。有了真功夫,也就有了我们所说的成功。
  从哲理上说:下够笨功夫符合质量互变定律。下笨功夫,就是时间在量上的积累。下够了笨功夫,量的积累就到了一定的程度。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发生质的飞跃。有了质的飞跃,就有了阶段性的成功。


没有比你聪明的同学,只有比你努力的同学

聪明的人很多,但最终能用聪明创造成就的人很少。聪明是不值钱的

爱迪生在公式“99%的勤奋+1%的天才=成功”中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西班牙19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被认为是“天才”。对此,他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苦练4小时,现在,有人叫我天才?”他每天坚持不懈练习的习惯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

2005年5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对500多名北京大学本科生进行了一项调查,75%的同学将他们考上北大的首要因素归为自己的用功、勤奋。

哈佛大学关于天才的定义是:勤奋、拼搏、学习和积累。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比别人努力两倍。”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却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笑声来自勤奋”的坚强毅力,才成为相声艺术的一代宗师。

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勤奋。”

田晓菲14岁被破格录取为北大学生,现为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她说:“聪明的人很多,但最终能用聪明创造成就的人很少。聪明是不值钱的。认真学习是真正的聪明。


“聪明人会有许多方法,这些有益的方法能加快成功的进程,但这些方法必须以勤奋为本,我认为对于一个学习者最重要的是勤奋。”

 所以越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就越要下笨功夫,就越要收起小聪明,越要收起自己的担心,用尽全力去拼自己的梦想,没有这种勇气的人,怕是成不了大事。

 这不是说机会不重要,也不是说聪明才智不重要,而是说在这个竞争社会里,有机会的人不少,又聪明头脑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兼具了上面这两样,还能够踏实肯干,肯下笨功夫的人才是容易胜出的那种人。

 所以,可怕的不是这个世界上有人比你聪明,有人资源和机会比你多,而是那些既比你聪明,资源机会比你还要多的人,还在偷偷下着笨功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