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我们为什么要尊敬教师?6个故事让你红了眼眶,教师就是这么可敬的劳动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的蓝色字体“高中教师”再点击“关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

                  

老师们,如果班级里有学习不好且很顽皮、你又不忍心放弃的学生请把下面的二维码推荐给它。(这是中国所有艺术类大学的重点和报考方式)!

五一劳动节,这是一个属于所有劳动者的节日。在这些辛勤的劳动者中,有这样一个人群:

    

“劳动”标注着他们的成长轨迹,“奋斗”是他们最好的人生注脚。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披星戴月见证校园的日出日落;他们用生命的温度雕刻孩子的人生;他们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用心做人的道理。他们的故事表明,只要努力奋斗,处处是人生出彩的舞台。


他们,就是无悔奉献、倾情付出的老师们。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中国教育报推出“新时代奋斗者·寻找校园最美劳动者”特别报道,采访报道一批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教职工,在教育战线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劳动者?他们都有哪些故事?


讲台上的钢铁侠

“当一名好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能站上讲台一天,我就要做得最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千博认真地对记者说。虽说他已经是教授了,但每次回家,曾是小学教师的80岁老母亲还经常叮嘱他:“要好好教娃娃,不能误人子弟。”

    

“要教好课,必须下真功夫,不能有应付心。”从教30多年,千博每年主讲“自动控制原理”等4门本科生课程,年平均教学工作量达到500学时。为了上好课,每年他都会重新认真备课;每备一门课,都会找至少10本教材研究,并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对比、选择、总结,融会贯通后再讲给学生。

    

在千博眼里,一节好课要“课堂没有低头族,师生之间始终保持良好互动”。他上课喜欢“抖包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理解知识。平日里性子沉稳、话不多的他,一站上讲台,立马像换了个人,激情飞扬,滔滔不绝。课堂上经常笑声、掌声不断,惹得同事纳闷地问他,刚才给讲啥呢,学生那么开心。


    

2008年,千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一起严重车祸让他四肢骨折、肋骨断裂、脾脏大出血。由于伤势严重,半年里他先后做了7次大手术,两次被送进ICU抢救。

    

最终,这场车祸给他留下了终身残疾,以及身体内的14块钢板。

    

“既然被救活了,就更要努力地教好学生,多做就是多赚。”在家休养期间,千博着手编写《自动控制原理》教材,搜集资料、计算、总结,每天工作时间甚至比上班时还多。

    

一年后,千博重新站上心爱的讲台。喜出望外的学生们起身鼓掌欢迎,他们注意到,老师的手里多了一根黑色的手杖,走路时是拐杖,讲课时是教鞭。

    

没人知道,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分钟,对浑身布满钢板的千博而言,都是在与伤痛进行抗争。任凭汗水滚落额头、酸痛蔓延全身,他不说一声痛和累,教态始终从容、自信、充满激情。“讲好课是我的本分,我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校。”千博说。

    

千博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荣获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的课程建设项目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个人先后荣获学校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称号,教学名师奖、优质教学质量一等奖、联想理论教学一等奖、求实实践教学一等奖等。

    

“我要干得更好才对得住这些荣誉。”拖着病体,千博玩命地工作,做团队建设项目、学校教改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带研究生,指导学生参加国创、省创项目,培养青年教师等,乐此不疲。

    

“千老师就是我心中的‘钢铁侠’。”学生代光威说,“我很庆幸在大学里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他的言传身教都传递着一种力量,激励我努力攻坚克难,走向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冯丽


离不开的春妈

“带着一颗爱心工作,把新疆籍孩子当自己的孩子。”这是石河子大学内派服务管理教师张春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8年里,离新疆、到湖北,赴天津、入四川,张春的目的只有一个:当好新疆籍孩子们的“妈妈”。

    

2009年至2012年,张春在华中师范大学负责服务管理新疆籍学生,一待就是3年;2013年到2017年,她在天津大学担任内派管理教师;如今,西南民族大学校园里又活跃着她的身影。

    

如何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学生的服务管理工作?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认可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只要真心爱他们就可以了,爱会拉近孩子与你的距离。”张春的话是这么简单,但背后却是她无私的付出和奉献。


    

“偌大的校园,要找到新疆籍学生,并和他们聊上一会儿,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张春说,新疆籍学生大都分散在各学院,所学专业不同,上下课时间也不一样。张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并了解学生,四处寻找,她发现了一个好地方——学校食堂。

    

一大早,张春就来到食堂。看到学生走进食堂,她就迎上前主动介绍自己,然后坐下来和学生聊几句。午餐和晚餐时间,别人下班吃饭了,张春则开始“上班”——准时来到食堂,认识学生。就这样,一个半月时间,张春认识了所有新疆籍学生,并和他们建立了联系。

    

看到有学生打饭的量小了,张春会关切地询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遇到学生感冒了,她总是叮嘱学生及时去看医生,好好休息;看到学生焦虑,她总是像妈妈一样陪伴在学生身边,安慰他们。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让新疆籍学生倍感温暖。渐渐地,遇到什么事,学生们都很乐意把心里藏着的话告诉张春。

    

“快过年了,我想送给我亲戚家孩子一套新衣服,他的身高、胖瘦和你差不多,你可以帮我个忙,去商场买一套吗?”张春问一名新疆籍学生,并递给他500块钱,“你喜欢的衣服,我亲戚家的孩子也一样喜欢,按你喜欢的挑选就可以了。”

    

看到“春妈”找他帮忙,这名学生愉快地答应了。他来到商场,左挑选、右试穿,直到自己满意。当他拿着新衣服兴高采烈地找到“春妈”时,张春并没有收下这套衣服,而是告诉他,自己亲戚家孩子已经有了,这套衣服就留给他穿。

    

送一套新衣服给亲戚家的孩子,是张春的一个“善意谎言”,“他是个孤儿,我怕直接送给他衣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春妈”“姐姐”……这些爱称是华中师大、天津大学和西南民大新疆籍学生送给张春的。如今,新疆籍孩子已离不开“春妈”。“我也离不开这些孩子。”张春说。


本报记者 蒋夫尔


数控车工女状元

4月25日下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装备与制造实训基地很热闹,学生们正在上操作课,年轻、清瘦的朱萍穿梭其间,指导学生编写程序、看图纸。

    

这个场景对她而言,非常熟悉。

    

自2009年考入扬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后,朱萍就没离开过数控机床。“大二上学期我就学完了大学所有既定课程,开始转入校内中石化拔尖技能人才班数控技术专业,每天练习数控。”朱萍说,自己性格严谨,不允许出错,“比如,一个零件由很多尺寸组成,多的有四五十个尺寸,只要一个不对,我就全部重新做一遍。”

    

2012年毕业后,朱萍进入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第四机械厂管件分厂,成为一名数控车工。2014年,在湖北省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中,她荣获数控车状元,2015年晋升为高级技师,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获奖者。

    

数控机床需要高技术含量操作,其难点在精度。用朱萍的话说,模具的尺寸比头发丝还小,要求10毫米,就不能9.9毫米。要达到这个程度,既需要理论上的积累,还需要对设备的理解,关键是严格练习的“熟练度”。

    

而严谨、钻研、勤奋是朱萍最大的特点。


    

2012年,朱萍刚到四机厂管件分厂,就干了一件让很多人刮目相看的事。原来,分厂在车球面时,走刀的顺序都是从右往左。这种方式存在尺寸不稳定现象,虽然这点误差是在质量控制范围之内。每次师傅们和同事在车球面时,朱萍都在一旁看,并琢磨,也许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后来,通过对6个批次720件球面产品的尺寸测量,朱萍发现尺寸不稳定的原因是走刀顺序造成的。于是。她大胆提出从中心往两边走刀。实际情况证明了她的提议是正确的。改进后,车球面6个批次才出现一次尺寸误差,而以前这个数据是一个批次出现3次尺寸误差。现在,这项工艺已在分厂推广。

    

2014年湖北省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整个江汉油田只有4个名额。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朱萍来到培训中心,开始为期3个月的集训。她在电脑上一步一步反复模拟操作,在机床上不断实践,不断排除一些棘手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底的比赛中,朱萍一路过关斩将,以理论和实操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冠军。

    

朱萍说,她现在最怕的是自己不愿尝试新的东西,所以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不断努力,要习惯在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上下功夫,要多学会独立思考,多去尝试。

    

2016年,兜兜转转,朱萍又回到了学校,开始带学生做数控。“一年多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从国家到学校,对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视前所未有。”朱萍告诉记者,别看一个小小的数控机床,很能体现“大国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缪志聪


村小创客的甜老师

4月10日是宁波市宁海县岔路镇中心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田甜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学校承办了“玩转未来”岔路小学首届校园创客嘉年华活动。这对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

    

2015年9月,岔路小学开始推行创客教育。面对农村学校底子薄、经费紧、师资弱现状,创客教育在推行初期遇到了一系列阻碍。

    

2016年的一天,岔路小学校长吴盈波接到了一个特殊电话,电话那头正是宁海县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田甜,希望加入岔路小学,投身创客教育。“作为校长,我非常欢迎她加入;作为兄长,我希望她能去城区学校,因为岔路小学偏远落后,而且离她家很远。”但劝说未果,2016年9月,田甜毅然加入了岔路小学,担任信息教研组组长。


    

岔路小学创客教育提出“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受益”。这样的定位在宁波市寥寥无几,也意味着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课程体系参考。

    

“没有教材就自己编!”田甜个头瘦小,但言语中透着一股韧劲。她带领团队的6名教师从实践中找思路,提炼经验,再应用到实践中,并不断进行反复论证,完成了《创意乐高》等6本创客校本教材的编写。

    

在教学上,田甜擅于创新。她发现低年级学生对游戏和故事很感兴趣,就自创了游戏教学法,在每次上课前,都会创作一个情景或编写一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创编的思路。

    

“最开心的事就是农村孩子也能接触高科技,他们以创客思维做成了我意想不到的事!”谈到最大的收获,田甜说,学生会主动思考,遇到困难时会用创客精神去解决实际困难。

    

在田甜的带动下,岔路小学的创客教育形成了特色,采用分层分阶方式推进,其中,一至三年级以校本课程形式全面普及创客启蒙教育;四、五年级以社团形式开展达人选修课程;六年级为突显出来的精英学生,量身定制课程。

    

“论‘拼’,我只服田甜。”该校副校长娄咪咪说,去年,学校开展研训活动,田甜主动要求上公开课,“当时,她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挺着大肚子硬是坚持下来。”

    

“去年6月18日是周日。”娄咪咪印象深刻,已经超过预产期10多天的田甜又来加班。到了傍晚,田甜说肚子有点痛去了医院,到了医院后还给她发短信说,周一会继续回来上班,而当天晚上田甜就开始阵痛,在周一凌晨生下儿子。

    

让人没想到的是,田甜决定提前一个月结束产假上班。为了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田甜把婆婆和孩子接到了学校宿舍。

    

谈到未来,田甜希望继续深耕创客教育,自己能在专业上有新的提升,学校的创客教育有更大的影响力,并辐射到宁海县其他学校,让更多孩子受益。


本报记者 史望颖


留守娃的妈妈老师

4月25日清晨7点,董珺芬从20公里外的市区驱车来到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方向小学,开始了一天紧张而繁忙的工作。

    

方向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仅有9名教师、48名学生。由于教师年龄结构老化,45岁的董珺芬是这所学校最年轻的教师,也是学校的“顶梁柱”,担任一、二年级语文课的教学。正常情况下,她每天都是连轴转的,上午上课,下午对学生一对一辅导,学生作业当面批改,发现错误及时订正。


课间活动时,董珺芬看到一名学生鞋带散了,蹲下身子给系好。

    

董珺芬非常关心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还自掏腰包为困难学生买衣服。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妈妈老师”。

    

董珺芬说:“方向小学就是我的家,这里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孩子们开心了,是我最大的幸福。”


二年级只有4名学生,语文课堂上,董珺芬绘声绘色,认真对待。

 

本报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倪同岭 摄影报道


校园里的大国工匠

,2015年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称号。在实训中心伴着轰鸣的机器声指导学生加工数控产品,是他25年来的工作画面;奔走于各类技能大赛承担各项工作,是他的工作常态。

    

1993年,。那时,学校筹建金工实习场,为了节省经费,他刻苦钻研,自己动手制作天车、闸板、工具箱、脚踏板……各类机床到位后,他以最快速度掌握了新进机床的操作要领。为了便于工作,他申请把宿舍搬进了车间。

    

金工实习场一期建设完成后,。10名学生分成早、中两班进行训练,。为了让学生“双证书”的含金量更高,他有意识地在培训中加入生产环节,进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机电类专业,2004年,学校将金工实习场和校办工厂合并为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天津市汇通仪器设备公司),、总经理。

    

机械工程实训中心进行企业化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立之初,流动资金匮乏,业务渠道不畅,可谓举步维艰。面对挑战,。他带领团队废寝忘食,攻坚克难,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遇到某个生产环节的难关,整个团队都会通宵达旦地进行攻克。


    

在这样的摸爬滚打中,如今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成为天津职业大学最大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对外交流窗口。

    

实训中心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此,,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产养学、以产促学、校企一体的原则,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实习性质和内容,探索出不同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实训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如今已是全国技术能手。他说,李老师对他的悉心指导,以及对工作的热情执着深深影响着他,让他立志在职教战线奋斗终生。

    

天津市劳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这些年,,走出了一条从专科生到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奋斗之路。但对他来说,亲眼看着一件件原材料变成精巧的产品,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学生成长为技术能手,才是最让他感到幸福的事,“内心深处会涌动着作为工匠精神践行者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豪感。”


本报记者 陈欣然

免责声明

来源: 网络,转自教师吧。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341322719

阅读我们文章的读者大多是教师职业,我们特意为成立师友汇-中国最大教师联络平台,目前有教师5万人,让大家对教师与教学内容进行交流,点击下方二维码,欢迎加入我们!

               记住!教师,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群为教师群仅限教师加入)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