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组合拳”重磅出击 钢铁去产能卓有成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专家表示,《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针对产能置换过程中出现的置换范围不清晰、置换比例执行不严格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巩固前两年去产能的阶段性成果。在有效控制钢铁新增产能的同时也能促进产能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企业脱困发展,进而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三令五申严禁新增产能的背景下,产能置换是实现严禁新增产能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近日,工信部公布了《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严控新增产能,再次加码钢铁去产能。


严控新增产能是2018年钢铁行业去产能的重中之重。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看来,《办法》针对产能置换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比如,对产能置换范围不清晰、置换比例执行不严格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巩固前两年去产能的阶段性成果。


明晰置换产能范围


明晰用于置换的产能范围是做好产能置换工作的关键。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相关负责人称,《办法》对可用于置换的产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须同时满足“1个必须+6个不得”这两个要求。


、,和2016年及以后合法合规建成的冶炼设备。这是“基本前提”项,不在该范围的冶炼设备一律不得用于置换。


上述负责人表示,即使在“1个必须”范围内,但不满足“6个不得”要求的,也一律不得用于置换。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核实把关,确保产能置换符合要求。


“6个不得”具体指用于产能置换的产能不得为列入钢铁去产能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地条钢”产能、落后产能、在确认置换前已拆除主体设备的产能、铸造等非钢铁行业冶炼设备产能6类产能。这是“一票否决”项,触及其中任何一条一律不得用于置换。


严控置换比例


置换比例是指退出产能与建设产能之比,是产能置换工作中的关键指标。


总体而言,《办法》进一步严控了置换比例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要继续执行不低于1.25∶1的要求,其他地区由等量置换调整为减量置换。


此外,为规范置换比例的计算,避免出现玩“数字游戏”的现象,《办法》对用于计算置换比例的产能换算表进行了调整。并且要求各企业计算置换比例时,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即退出产能与建设产能都要用这套换算表进行计算,做到相对公平合理。


“《办法》能够避免落后产能在利润刺激下绕道产能置换死灰复燃,也有利于提高产能置换的质量和效率。”吴琦表示,在有效控制钢铁新增产能的同时也能促进产能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企业脱困发展,进而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钢铁去产能取得积极进展


2017年钢铁行业去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彻底扭转了钢铁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不仅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5000万吨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更是将困扰钢铁行业发展多年的“毒瘤”1.4亿吨“地条钢”全面清除。


随着钢铁行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企业效益也日益改观。数据显示,2017年1至11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6564.7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3138.8亿元,同比增长18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钢铁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工信部日前撰文称,2018年将建立打击“地条钢”长效机制,坚决防止死灰复燃。督促地方以处置“僵尸企业”为抓手,坚定不移去除低效产能,同时抓好产能置换审核关,严禁以任何理由新增钢铁产能。


与此同时,工信部明确要继续推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从供给侧发力,着力提升供给质量,推进钢铁产品向中高端迈进。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抓手,逐步探索和形成全行业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金融机构助力去产能


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互相协调,配套打出“组合拳”,能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机构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在积极推动去产能方面也有所践行。


早在2016年,、银监会、证监会、。《意见》提出金融机构应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为金融机构支持去产能工作明确了方向。


在吴琦看来,金融支持去产能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基于“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发展思路,调整钢铁、煤炭等业务的资源投向,实现业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全面高效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有效对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吴琦告诉记者,可以通过建立银行、融资租赁、券商、基金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为过剩产能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吴琦建议,可以综合考虑过剩产能企业的发展特征和经营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实现过剩产能与有效需求的合理对接。



作者:马玲

编辑:吴粤



为您报道最权威的国内外时政经济信息!关注有您更精彩!
 
欢迎关注我们!


金融时报及中国金融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

请于文首注明出处及作者

新媒体合作请您联系新媒体部

发邮件至fnweb@126.com

微博~@中国金融新闻网

官网~www.financialnews.com.cn

金融时报新媒体矩阵

金融时报




中国金融新闻网




财金时刻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