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兽药科技创新与服务产业
饲料兽药所 宋献艺
为深入贯彻的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更好谋划我所和推进各项工作。并结合院里提出的大调研课题建议和我的工作分工,同时聚焦我院现阶段的改革发展,摸清现存的问题,理顺下一步工作思路。我所于2017年12月5日,组织全体职工和部分饲料、兽药及养殖企业从业者召开了座谈会。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一、我省相关产业的现状:
1、养殖业:我省畜禽养殖业呈现出散户逐步减少、蛋鸡和猪尤为明显(蛋鸡1万只以下、猪500头以下),规模场逐步增多,以煤焦电等工业企业老板转型发展投资居多;蛋鸡养殖主要集中在运城的稷山、新绛、万荣及河津等地(约占全省总量的1/4、甚至还多),猪集中在晋中、吕梁、晋城、大同等区域的规模场,肉鸡主要以大象、粟海、龙海、晋粮等的“种料宰”一条龙企业为主,奶牛、肉牛及肉羊主要集中在太原以北及晋中等区域的集团公司。
养殖业整体呈现出管理及技术人才缺乏;营养不平衡精准,没针对其养殖品种及生长发育阶段进行营养素需求量和配套的精准饲料研发;随意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及添加剂,带来毒素的污染风险,粪便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及肉蛋奶产品安全风险;在饲料中违规添加的饲用抗生素及在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的化学药物引起的药残及耐药问题;缺乏功能化的肉、蛋、奶产品,表现在肉蛋奶产品外在及内在质量下降,同质化。
2、饲料业:
据省饲料工业办公室统计,2016年我省的饲料总产量为285.66多万吨,而养殖畜禽的饲料总需求量近700万吨,缺口很大;取得饲料、预混料和添加剂许可证的生产企业210多家,还有部分无证生产的小规模企业。
从业企业数量多、产销量低;大多为夫妻、父子店或它行转型投资、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缺乏;缺乏技术及研发人才,在“精准营养及精准饲料”的缺乏创新体系,无创新性产品推出,尤其在“功能性饲料及添加剂”的研发上;在产品质量管理上购置的仪器设备少,或有而不会用。
3、兽药业: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兽药企业有100多家,主要集中在太原周边及运城的临猗芮城等地,产品大多通过赊账等方式销往东北和山东等地;生产的主产品为常规组方的化学药物,近2年才开始涉及中兽药;生产原料药少,都为化药的稀释剂、预混剂或复配剂;没有国家一二类新药,全是三四类药和套批号的仿制药;缺乏技术团队和研发机构,对新兽药产品、工艺及剂型研究少,尤其新型中兽药产品的创新创制更少。
以上等等这些都为我所科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命题,为技术转化推广提供了广阔市场,为职工提高收入提供了潜在商机。
二、我所的现状:
现有编制20名,实有上班人员17人(含1名外聘的财务人员),其中承担课题研究的9人,平均年龄不到36岁;在聘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取得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下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兽药药理、饲料质量控制三个研究科室,综合办、计划财务科两个行政服务科室。
1、现有学科建设情况:
现有2个二级学科,分别为“饲料营养学科”和“兽药药理学科”,主要围绕我所职责定位和山西省饲料兽药产业重大科技创新需求而确立,坚持基础研究与重大技术攻关相衔接,开展长期、稳定、联合、跨学科攻关,寻求重大突破和提升。
饲料营养学科主要开展三个方向研究:①饲料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营养需要量及其代谢规律研究,畜禽产品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营养代谢机理研究,功能性畜禽产品的饲料营养调控技术研究。②饲料资源开发与应用。饲料发酵及饲用微生物研究;粗饲料(木本植物)开发利用研究;新型蛋白类原料开发研究;植物源饲料添加剂(植物提取物)开发研究。③饲料营养价值与生物学效价评定。饲料中8大常规营养成分的分析检测评价;微量营养成分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监测评价;饲料中霉菌毒素、重金属的分析评价研究。
兽药药理学科主要开展三个方向研究:①兽医病理学。畜禽疾病抗体检测,病毒细菌培养筛查;畜禽疾病诊疗技术。②兽药药理学。化药及中兽药药物效应动力学;化药及中兽药药物代谢动力学;③中兽药研究应用。抗菌抗病毒新特兽用中药研发、兽用中药高效免疫增强剂研发、非处方类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研发、中兽药的加工工艺及剂型研究。
2、目前开展的学科研究及解决产业技术问题:
①饲料营养代谢与调控:通过开展对常规和地方特色畜禽(如黑山羊等)饲料养分需要量、代谢规律及产品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机理研究,饲料营养调控技术研究集成示范,能为我省安全性、功能性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②饲料资源开发与应用:通过菌、酶、发酵及提取等生物物理技术手段,开展糟渣、益生菌、植物提取物,高粱、胡麻饼等饲料原料等开发利用研究,为饲料和添加剂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方法,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畜禽饲料饲养成本,解决人畜争粮。
③饲料营养价值与生物学效价评定:通过化学分析、消化实验、代谢试验、饲养试验等生物学效价和评定方法等研究,能够为畜禽饲料配制、健康高效养殖及安全畜禽产品生产提供方法和支撑。
④兽医病理学:目前可以开展细菌分离培养筛查、药物敏感性检测、ELISA等临床实验室技术,为养殖业提供畜禽疫病、免疫效果检测、动物健康状态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服务。
⑤兽医中药药理学:开展的研究有兽用中药资源发掘及活性成分高效提取、中兽药剂型研究与产业化应用、中兽药替代饲用抗生素产品研发与应用。可解决当前养殖业因抗生素滥用造成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
三、我所的优劣势:
1、优势:我所现为山西省动物保健品协会和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也是国家和省新兽药和饲料行政许可的审批成员;我们的学科研究围绕的是两个重大产业,是连接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可以快速转化和产业化的技术和产业。其研究的结果为技术和产品,离市场最近、应用转化率高;而且饲料兽药科研团队成员年轻,学习力、创新力强;只要优化组建好优势团队,持续发力、厚积薄发,必能创出一片天地。
2、劣势:
①研究上:开始专注研究的时间短、才5年,科研能力和成果积淀少;在优势学科下确立的研究方向偏多,尤其在现有人数下,更显力不从心;基础研究的内容深度不够,应用研究的实用技术和产品偏少,和市场需求接轨少;承担的项目仅限于完成计划任务,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不多。
②团队上:打造2个学科下的优势团队,人员数量偏少、尤其专业人员;团队成员年轻、照顾孩子及家庭所需要的精力和经济相对多;我所独立设置时间短,近5年才陆续吸纳一些硕博士,没形成合理稳定的梯队;在确立的研究方向上,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物。
③服务产业上:和产业的上中下游进行产研深度合作少、尤其和大型饲料、兽药及养殖企业;没建立相对稳固的饲料、兽药和养殖核心试验示范基地;自身也不像兄弟单位科研影响力大、实力强,来主动上门找服务的少。(也受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因素影响较大)
④科研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申报、轻执行的问题。在项目执行前期,资金支付较为缓慢,大量的资金支付发生在执行期后半段,既不符合项目执行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项目的管理。
四、下一步的设想:
通过梳理我所在人才团队、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条件建设、试验基地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投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现状,找出饲料兽药所“优势是什么、能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好”。重点围绕产业和企业需求,下真功夫在特色科技创新增效方面做出成效。
1、打造一支优势科研创新团队。根据我所优势学科及重点研究方向布局、现有的“人”和“物”等软硬条件,打造“植物源添加剂及中兽药研发创新团队”,聚焦关键的一两个方向,产出几个实用的重大科技成果,提升科技创新力和在业界的影响力。
2、建设一个饲料兽药质量分析检测平台。目前我省具有质量监测专业资质的机构、只有农业厅下属的饲料兽药监察所,市县区更不具备能力和条件。其承担的国家抽检任务很繁重,根本无法承担省内的抽检任务,无法顾及产业的型式检验、以及企业办免税、办许可证和批准文号的送检任务。我所现有的条件都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正在筹备通过实验室认证和行政部门许可。
3、重点扶持或紧密合作2-3个专业性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或科技型企业。利用我所在产业的特别身份,在我省饲料、兽药及养殖等大型规模科技企业中,重点建设2-3个专业性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提升科研创新显示度、成果转化力及服务产业能力。
以饲料兽药研究所为主体,以产业链条上的饲料、养殖、兽药等农牧企业为节点,形成研究、生产、推广一体化,真正把技术成果输送到经营企业的手中,改善生长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五、需求院里的帮助:
由于我所独立建制时间短(才5年),许多制度、模式尚在学习和摸索中,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出现了许多工作失误。我们也在迅速的调整改进中,同时在以下方面也希望得到院里的关心支持。
增加人员编制、引进博士和副高以上人才;突破自然减员后才能进人的框框;调整职称比例及结构的不合理性;在平台建设、项目和开办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