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中国自2008年创立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如今已成为专注于早中期投资,投资公司超过480家的行业领跑者。
在5月19日举办的经纬中国10周年创大会上,车好多CEO杨浩涌、客路旅行CEO林照围等几位“高速增长代表企业”创始人出席了本次会议,谈论了企业高速增长背后的秘密,并分享了创业路上的诸多经验与教训。
编 辑:夏昆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如何看待公司的快速增长?
问:感谢各位,各位都是明星公司的CEO,大家是怎么来看待我们快速增长的,有什么经验要分享?
车好多CEO杨浩涌
杨浩涌:我们的“快”可能就是人涨得挺快的,从1000人到现在2万多人。我也是创业10年,“快”的背后是有逻辑的,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快是一个非常好的打造团队的方法,你去带一个团队的时候,希望它总是处在一定程度的非舒适的状态,这样对他们成长是最好的。
如果他们很安逸,每个月不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他的成长是慢的,如果你把他逼到一个相对非舒适的状态,逼着他去想、去做很多事情,去努力,对团队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做得很快的过程中,会暴露很多问题,就是所谓的夜行军或者急行军。
这些非常快速的节奏,你会发现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组织机构的不合理使得团队人员跟不上等,很多问题就会特别早地暴露出来。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有意识地在压缩时间,在追求一个比较快的速度。
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在战术层面一定要去压缩、去倒逼他们很快地、非常深度地去思考、做决策,在总结经验后再去改变、成长、搭团队。但是在进入一些战略上的新方向的时候,是慢的,是否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是需要非常慢的思考的。
我们最早犯的错误,也是在做一些战略决策的时候,跑得很快,在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反而因为团队能力不够或者是成长不足,做得会比较慢。
客路旅行CEO林照围
林照围:客路旅行是从2014年到现在,对我们来说,其实高速增长一直有两个核心的点:
第一,专注和不纠结。无论是在投融资还是在业务上面。客路在全球有18个办公室,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城市,月活近2000万。从整个亚太来看,在东南亚、港澳台、日韩,已经成为年轻人首选的旅游活动预订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待每一个市场都是独立的,那么用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把所有市场全部融合在一起?那就是我们对供应链的专注性:关注上游。有了这点,我们就能在拓市场时候,不去纠结在当地发生的一些特别的事情,并且向下推进。
第二个高速增长的特点就是:探究如何在供给和需求上面,产生滚雪球的协同效应。
比如说在韩国的供应链,它能够服务大中华区的、日本的、东南亚的游客,也能服务韩国本地的用户。在这样滚雪球的情况下,我们能够进一步的快速拓展。
荔枝CEO赖奕龙
赖奕龙:讲到快速增长可能是因为荔枝在过去一年的收入涨了10倍。在一年的过程中,我觉得所有高速增长的东西都是跟你的积累有关。我们是因为在之前做了很多积累,在碰到某一个点,合适的商业模式它就爆发了。
所以,我的理解是你以前的厚积薄发,就是你在某些方面坚持做了很多年的努力,做了很多积累,做了一些对的事情,做了一些难的事情。然后这些对的、难的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让你更快。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
徐传陞: 其实判断一个创始人,或者说我们怎么看一个创业公司,是这样的:创业者在很多时候,在前面的一两年,根据我的经验,破局真的是要找到一个痛点,或者一个核心想解决的问题。
如果找到一个自己真正相信,能在这个市场上提供解决方案的痛点,而且能用尽全力去把这个问题解决,就产生了一个大的机会跟变化。
另外我觉得一个很核心的点还是能聚集人才,或者说这块应该是最核心的。你除了自己有这个想法,远大的愿景以外,怎么让最强的一波人,几百人、几千人,真的去相信同一个愿景。
我觉得我们做投资,再大也就100个人。可能做任何企业,其实做大了,都可能达到5万人、10万人的规模。所以,怎么能够像传教士一样,能说服那么多人跟着自己的理想去推演,我觉得这肯定是两个最核心的点吧。
高速发展的公司需要警惕什么?
问:各位,接下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尖锐,但是希望能看到更真实的东西。
首先高速增长,是所有人希望的状态,但是它本身是一种风险,甚至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速度一般的时候,我们碰到很多问题都可以随时去解决,但是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可能仅仅是一个路边的石子,就能把整个车弄翻。
这要求团队非常的冷静,一边保持非常高速,一边保持非常冷静,很不容易做到。然后大家怎么来做到这件事情。你们觉得对这种高速发展的公司,有什么样的建议和需要警惕的东西?
杨浩涌:在赶集的时候经历过高速增长,后来就遭遇过相应的风险,所以第二次可能会更小心一点,我自己总结了两点,创业者可能比较容易会犯两个错误:
第一,盲目扩张与高速增长是两回事。很多人因为融资增长很快,账面上的钱比上一轮的钱可能多了好几倍,就总是能看到非常多的好机会,觉得全都可以投进去,这个也可以做,那个也可以做。但做很多自己团队不应该去做的事情,这是很危险的。
第二,花钱一定要特别小心,钱是永远不够花的。我第一次创业做赶集的时候一度相当失控,内部采购、招人、很多开销开始变得比较放纵。仔细看财务报表,恶化的很厉害。虽然说销售额在增长、人员在迅速扩张,但这是一个非常不健康的增长。
林照围:其实每一天都在焦虑的状态中,在速度快的时候进一步焦虑产品。对公司而言,我们一直在两点层面做了比较多的调整。
第一点,招聘的速度,我们一直是赶不上业务成长的速度。这里面一直要求公司做组织架构的调整,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时候,让组织更有效率。
我们的解决方式是把团队打散到很多小队,并且能够在一个很好的中心化架构上,把每个市场的当地运营权利下放,让他们更快的产生协同效应,并且通过中心化的整体性支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第二点,如何平衡中心化和区域拓展的焦虑。
你从来不知道突然一个地方占比非常大的时候,它是否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去覆盖到其他的区域。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思考,现在最新的状态是把团队分成两条线,实线和虚线,让各个区域之间有一个有效沟通的渠道。
所有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我们发现都是沟通的问题。就算你的原则、策略定好,但是它没有有效的沟通,并且通过有效的架构把它分散出去的话,它还是无效的。我们在沟通上面做了非常大的调整,我做梦都在想,如何进一步跟团队和部门之间进行更好的沟通。
赖奕龙:我一向很厌恶高速,也是经常被批评。中国的创业者大部分非常喜欢高速,大家恨不得今天创业,明天融10亿美金,后天上市,当然投资人也很希望投一个增长很快的项目。
我一直觉得长得很快的东西其中会有问题,在我们家乡有种荔枝、种香蕉的,为什么公司起名荔枝,因为我们家乡还有唐朝的荔枝树,还在结很多果。
但是我们家乡也是种香蕉的,你把香蕉种下去,很快就长很大,很快就能够收成,但是种完一波,你砍掉又重新再来,如果有台风,就没有什么收入,所以种香蕉赚不到太多钱,种荔枝是可以很赚钱的,这是我对速度一直以来的价值观或者说是我的想法。
所以关于速度,还是要有自己的节奏,有好的节奏是最好的,但是这一点也是最难的。
徐传陞:因为我们这里都是初创,或者说早期的创业公司,在巨大的海洋里面有无数大的鲨鱼。创业公司作为一条小鱼,必然是要追求速度的。你注定比大公司更有挑战,但关键是在速度里面怎么寻求平衡。
如果做极限运动,或者骑摩托车,或者说跑步、滑雪,各种极限运动的时候,最好的其实就是稍微失控的感觉。你的能力在不停接受训练,你的肌肉记忆能维持住,随时能够调整,我觉得这是最佳的状态。
但创业公司是很难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慢速的发展。因为大公司的资源和人都比你多,他们本来就很稳健,资金也比你充足。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比他们更激进一点,维持稍微失控的状态,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选好方向之后,怎么能够在速度与自己资金、储备上维持一个非常紧张,又能控制好的节奏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早中期的创始人碰到的最大的问题,多半就在这里,怎么发展得迅速又控制。
怎样克服焦虑?
问:我们刚才讨论了速度带来的压力问题、风险问题,接下来我们讨论速度带来的焦虑问题。
我非常能够理解公司成长了100倍,很多时候会觉得压力非常大。请问一下各位,你们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以及怎么来克服?
杨浩涌:最焦虑的还是成长,不管是自己,还是团队。
如果公司的增长速度,高于创始人的成长速度,创始人早晚会把这个公司拉下来;如果公司增长相对慢,创始人会慢慢把公司拉上去。所以团队的成长,包括自己的成长是最焦虑的。
因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招这么多人,这些人怎么跟现有团队融合,老团队的人怎样跟上新人的速度,所以,怎么去调整他们,怎么去帮助他们成长是很重要的问题。
我觉得最多的时间应该是花在这上面,帮助新人融合进来,帮助老人不断地去成长。创造一些正式的场合和非正式的场合,让他们去更多的交流、成长,这是我最焦虑的一点。
林照围:我非常羡慕可以不焦虑的时间节点。创业这四年,实际上在不同时间节点的时候,焦虑的事情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在焦虑。没钱的时候,在焦虑怎么去找钱,但是,有钱以后,又被人逼在后面,进一步要增长。
任何时间节点都是不断焦虑的状态,这里面对我自己而言,把这个焦虑变成一个常态的时候,他会变成一个动力。在不同的焦虑节点,有钱没钱,有成长或者说成长放缓,你需要找到你的第二曲线。当第二个业务线快速增长的时候,如果把自己的心态放正后,焦虑就变成了一个动力。
赖奕龙:焦虑的事情非常多,对创业者来说,可能最焦虑的还是方向不断地在变。有新的机会就会不断地有人来颠覆你,更多的时候在焦虑外面的变化,一会儿是区块链、一会儿是AI(人工智能),我们老是跟不上,特别像我们这种反应慢的。
方向也是一个长期在焦虑的事情,所以要不断地去学习。另外就是团队的成长,也是大家都比较焦虑的,团队的成长永远跟不上业务的成长。
徐传陞:我觉得焦虑这方面,没有办法不焦虑。所以,每天我都在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包括新的领域。有时候创业公司的格局就是创始人的格局,我们持续突破自己才能发展好。
我不容易焦虑,也会去追求怎么往下做得更好,从70分变成80分变成90分。如果你甘于平凡,很多时候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不焦虑。
但如果你对自己要求高的话,必然会觉得自己的不足。这里面包括我、张颖,还有我们合伙人,团队怎么持续做得更好,自己怎样更努力学习,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每个创始人最大的挑战。
融资的秘诀
问:各位怎么融到那么多钱,而且那么高效,这个有什么秘诀吗?
杨浩涌:我说一下我们跟经纬结缘的经历,也是一个分享,也跟“快”相关。我们在2016年的1月份做了A轮融资,超2.5亿美金,当时红杉投了进来,我自己也放了一些钱。
当时这个行业已经竞争非常激烈了,如果我们想把企业做好,在竞争里面有一个说法:你要带节奏,让对手跟着你的节奏去跑,让行业按照你的节奏跑。
所以,到了大概7、8月份的时候,我们量跑得挺快,数字已经开始变好,变得还不错了。打算在11月份的时候,启动下一轮融资。正好我们同经纬聊,经纬表示有机会再投一轮。我们当时还是需要一些钱,当时我跟经纬说,5000万美金,我给你上一轮估值,但是一个月之内Close。
最后做完了,我们很开心,经纬也很开心,因为我觉得那笔钱对我们在年底发力,把对手拉开,拿到下一轮融资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钱在那个时候是够的,超2.5亿美金能够支撑我们到12月份,然后再去融资,甚至到第二年6月份,应该都是撑得住的。但是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多买一个保险,多拿点钱是非常重要的。
林照围:我平常还是一个有点小纠结的人,但是在投融资这个事情上面,作为经常被diss的投行人士,不纠结真的很重要。其实你在每一轮的融资,如果对估值太追究真的没有任何意义。看远期公司未来的发展,你到最后多一个点、少一个点,对公司本身没有任何实际影响的。
这时候企业在任何一轮估值上面,你去纠结,多拿20%、少拿20%,最后你反而会错过很多的时间跟机会。作为一个在旅游行业创业,一直没有碰到风口的企业,我们能够跑得这四年快速的厚积薄发的核心,也真的是在每一轮融资不纠结。
赖奕龙:我想说的是,自强则万强,首先你的业绩肯定要好嘛,但是,我总结一下我过去的一些教训,可能对在座的各位有一些帮助。
首先,找专业的机构来帮忙,好的FA非常重要。
第二,你团队如果逐渐有规模之后,还是要有善于融资的财务总监或者是CFO的角色来帮助你做这个事情。像我们做产品、技术的话,在融资方面的确非常不擅长,这里面有很多有技巧的东西,我们都不懂。所以说,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来帮助你做这件事情。
【股权】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可,80%以上的老板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分配股权,如何利用股权激励团队,如何用股权整合产业链,如何用最少的股权融到最多的资金!
您,一定要知道!
徐小平说,创业的基础就是两个,一个是团队,一个是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一定做不成。
任正非说,华为能够走到今天,得益于股权激励机制,分钱分得好。
马云说,中小企业一无人才,二无资金,三无品牌,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就是股权激励!
分好股权,可以助力企业吸引人才、资本与资源,共同做大蛋糕,成就的是“创业故事与中国合伙人”。分不好股权,做不大蛋糕,酿成的可能就是“创业事故与中国散伙人”。
对民营企业而言
股权意味着什么
对创业者而言,股权代表着梦想和分享,创始团队股权架构设计非常重要。
对守业者而言,股权代表着公司的控制与事业,一旦失去,努力白费。
对员工而言,股权代表着打拼与希望,从打工者到“老板”的华丽转变。
对投资人而言,股权代表着信任与回报,股权投资是新时代的风口。
对公司而言,股权背后链接着公司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与公司治理,也代表着共创共担共享的创业文化。
股权问题处理不好,股东们打架,再好的产品、技术与运营,都会功亏一篑。
股权,是老板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一项知识,一种智慧。
股权结构事关企业生死
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盛行的大环境下,老板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者,最关键的是要知道“怎么分粥”,即会玩股权。会玩股权,融资、团队建设、资源整合、市场渠道等方面的问题或将迎刃而解,并源源不断地为自己创造盈利,实现共创共赢。
股权结构对企业有多重要?
业内有种说法,投资=投人=投股权结构。
可见,股权结构对一家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根据相关数据,中国的企业数量超过2000万户。中国每天有1 万多家企业注册,平均每分钟诞生7家企业。
但是,中国企业的存活率却很低,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7年。
即便是拿到融资的企业,也很难说都能存活。很多企业会走上“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我们不去逐一分析每家创业企业具体的死因。但是,影响创业企业生死存亡的,肯定包括合伙人股权分配不合理的因素。
万科股权之争——极度分散的股权布局,正式吸引野蛮人入侵的致命原因!也导致创始人王石含恨出局!
真功夫夫妻夺权——创业时期55均分的股权结构,到了后期引爆内讧,公司规模下滑,创始人被判14年!
一号店融资之劫——盲目融资让出80%的股权,股权架构设计出现问题,控制权无法回收,最后成为曾经对手的脚下之臣!
雷士照明纠纷——创始人吴长江轻信赛富基金,公司陷入控制权争夺战,老板控制权不保,退出历史舞台!
细数目前股权纷争中存在的种种问题,80%以上的合伙创业都犯了这些错误,
常见错误
出多少钱,就分多少股权——出钱但不出力的股东拿了分红大头。
因为情谊,均分股权——企业没有话事人,很容易引起股东纷争。
股权分散,股东间差距不大——股东抱团,小团体出现。
大股东吃独食,独占90%以上股权——小股东没动力,特别是创业期股权不值钱的时候。
合理的股权设计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设计的:
股权架构生死线
合伙创业如何选择合伙人?比例如何设计?
技术股东、资源股东、资金股东、核心噶偶按应该给多少股权?用什么标准去给他们分股权?
股权分出去之后,如何牢牢把握公司控制权?
股权架构如何设计不合理,如何进行调整?
股权结构关系到公司的团队搭建、利益分配和公司管控,股权结构缺陷的调整成本巨大,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或融资!
股权——是老板最重要的一堂课!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家朋友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我司推出线上《股权微课堂》
1、授课主题:股权【对外融资,对内激励】
2、授课时间: 晚上19:00-21:30
3、授课形式:微信群内,语音+图片+文字+一对一咨询。
4、学习费用: ¥50元/人
5、学习成员:仅限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股东、法人、CEO进群学习。
●纯干货分享,不讲理论,只讲干货与落地案例和方式方法。
▌进群步骤:
(1)支付50元学习费,记得务必添加刘老师微信由老师邀您进群学习,并赠送《合伙创业股权分配模版》,《股权转让协议模版》,《众筹落地方案模版》《股权激励方案》
温馨提示:学习费用支付以后一定要添加胡老师微信,这样才能参加学习,不然沒办法学习!!
(2)添加微信18696188605 或者长按此二维码添加胡老师微信(备注:股权学习)
温馨提示:付款成功后一定要主动添加胡老师微信,不然无法参与课程!为保证学习质量,每期学习课程仅限200位企业家进群学习。
本课程长期有效,学习力是企业家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力!感恩每一次相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