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在济源,有一位年过七旬、酷爱剪纸的老人,她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很珍惜每一次让别人看到我的剪纸作品的机会,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我的作品来了解剪纸艺术、学习剪纸技艺,最终将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黄庭芬



鹊桥上的牛郎织女、哭竹生笋的孝子孟宗、端午节的五毒和粽子……一把剪刀在一双巧手中上下翻飞,无数繁复细小的花纹悄然立现,各式各样生动传神的造型跃然纸上。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济源,有一位年过七旬、酷爱剪纸的老人,把剪纸当做人生的追求和乐趣,在方寸红纸之上描绘万物,用一把剪刀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她就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黄庭芬。




缘于童年 成为巧手



6月15日,记者来到九里沟景区附近的一个疗养院,见到了黄庭芬老人,听老人讲述70载的剪纸人生。


说起剪纸,黄庭芬如数家珍。从五六岁拿起剪刀,到现在76岁,黄庭芬热爱剪纸的心从来没有变过。“我母亲既会画画又会剪纸,我从五六岁开始就跟着她‘玩’剪纸了。每次母亲给人家剪衣服上的花样,我就在旁边拿母亲丢掉的小纸片剪着玩。”黄庭芬说,她的母亲有一双巧手。小时候的衣服、鞋子甚至枕巾,如果需要往上面缝制图案,她的母亲就会先剪出一个纸样。在母亲的影响下,黄庭芬从小就对剪纸非常痴迷。


垂髫稚子时贪玩的举动埋下了黄庭芬热爱剪纸的种子。后来,黄庭芬上了学,渐渐没有时间“玩”剪纸了,这颗种子便被她埋在了心里。直到高中毕业,剪纸才又重新回到她的生活中。这颗种子慢慢发芽、生长,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毕业后,我结了婚,有了家庭,然后有了孩子,剪纸就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跟母亲一样,我也为孩子缝衣服鞋子,给人家剪各种花样。”黄庭芬说。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她继承了母亲的手艺。剪纸,也由兴趣变成了她的一技之长。


村里人知道黄庭芬会剪纸后,有喜事都会找黄庭芬剪装饰用的红双喜。“我们那个年代,可没有如今漂亮的大白墙和各式各样的红双喜墙贴。结婚时往往是用报纸把墙糊一遍,再贴上用红纸剪的双喜。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是有了红双喜就喜庆多了。”黄庭芬说。每当有人找上门让黄庭芬剪喜字时,她都会热心帮忙。“我是义务剪的,从来不收别人一分钱。”黄庭芬告诉记者。对黄庭芬来说,为别人剪纸不是一种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她从来不会因为浪费了时间、精力而觉得“亏本”。在这个过程中,黄庭芬的剪纸手艺能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为了剪出新的双喜造型,她会废寝忘食、绞尽脑汁思考。当最后剪出的成品呈现出她想要的效果时,她会感到很满足。




源于生活 剪出风格



家住轵城镇东留养村的黄庭芬从小对农村生活非常了解。无论是人物、花卉、动物,还是反映日常生活层面的东西,她剪起来都游刃有余。用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她就能剪出一件件出神入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令人叹为观止。


最初,黄庭芬的剪纸没有形成固定的风格。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黄庭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特色。20世纪70年代,黄庭芬还在过着集体生活,她所在的生产队有一个房间专门用于集体学习。“有一天,队里分配任务,让我们把那个用于集体学习的房间布置一下。当时,房间里有一面大墙壁。我们用捡回来的五颜六色的纸拼成一个长方形,四边用竹子撑起来,竹子左右两边挂上红灯笼。我用纸剪了的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竖着排列贴在左右两边,中间剪了‘中心’两个大字。‘中’字由梅花组成,‘心’字被向日葵簇拥,被贴在中间。这幅装饰墙壁的剪纸画完成后,很多人赞不绝口。”时隔30多年,黄庭芬依旧清晰地记得,别的生产队的人过来参观,都会好奇地问她,墙上的画是画的还是剪的。


“布置完了之后,各个生产队之间还要互相比拼。看到我的作品受到那么多人的肯定,我心里可高兴了。唯一感到遗憾的是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没能把那幅作品的样子保存下来。”黄庭芬惋惜地说。


生产队那件作品的成功,激起了黄庭芬的创作热情。之后的30多年,黄庭芬源源不断地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作品。花卉、虫鸟、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她样样信手拈来。


黄庭芬不但会剪纸,还会作画。由于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她作的画也被称为“农民画”。艺术是相通的,作画为黄庭芬的剪纸艺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巧,让她的剪纸更生动灵活。


当记者问黄庭芬剪纸的创作方法时,黄庭芬说:“我也说不出来,全凭灵感吧,脑袋里有形象了就能把它剪出来。剪之前要对剪的事物有一个概念,想象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剪出来才能有灵魂。”


随心所欲是黄庭芬的创作风格。一次,黄庭芬从地里回来之后,看到村里有一个媳妇儿在买小猪仔。那个媳妇儿的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个小篓,篓里放着买回来的小猪仔。有一只不听话的小猪仔跳了出来,在地上乱跑,那个媳妇儿连忙去抓。黄庭芬觉得这个场面很有趣,回到家就将媳妇儿追小猪仔的画面用纸剪了出来。


“有时走在路上突然有了灵感,我就会马上记录下来,回家以后再好好琢磨。”黄庭芬说,要想作品有意义,就要把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图案的构思中,并进行再创作,使每幅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剪纸看起来简单,但要剪好并不容易。有些剪纸的图案比较复杂,有的要求线线相连,如果把一根线条剪断了,整个剪纸作品就会支离破碎,就要重来。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难点。要做到万剪不断,就要有真功夫。黄庭芬在日积月累中练就了这招真功夫。



痴迷非遗 传承弘扬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庭芬的剪纸作品开始被人们所熟知。有一次,电视台要做一个以济源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节目,轵城、邵原、坡头等七个镇要选出各自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进行展现。轵城镇选中了黄庭芬的剪纸。“大概上午10点,节目组给村委会打了电话,村委会又来我家通知我,说让以‘古轵国的来历’为主题剪一幅作品。”黄庭芬说,她听到这个主题后,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脑子一片空白,不知该从何入手。可是,节目组下午3点来取作品。时间有限,为了能按时完成,黄庭芬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努力在脑海中搜寻有关轵城历史的画面。“我先是想到了古轵国的战斗场面,然后又从‘轵’的意思联想到了车轮,于是决定剪一个《车轮滚滚》。”据黄庭芬介绍,整幅作品呈圆形,是一个车轮的形状,里边有战车、士兵、战马。每一辆车上站着两个士兵,还有猎猎战旗。这幅作品还没有两页A4纸大,却将战斗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午3点,节目组按时来取作品。当时,我还有一点没完成,他们就在现场等着我完成。”现在回想起来,黄庭芬依然觉得自己很幸运被选中参加那样一个节目。能利用自己擅长的剪纸将代表济源的一个地方文化符号展现出来,她觉得很自豪。


2010年7月,剪纸入选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黄庭芬成为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从那之后,黄庭芬每年都会参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活动,不遗余力地宣传剪纸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感受它的魅力。


2018年6月6日,黄庭芬参加了“2018年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活动。活动上,精神满满的黄庭芬向每一位驻足的市民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然而,在这背后,她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2017年,黄庭芬被查出患上了帕金森病,右手不停地颤抖,拿剪刀都很困难。黄庭芬的儿女将她送到了九里沟景区附近的疗养院,让她在这里休养。


“儿女每周都过来看我,前几天的非遗活动也是他们费力接我下山。虽然下一次山不容易,但我还是坚持要参加非遗宣传活动。我很珍惜每一次让别人看到我的剪纸作品的机会,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我的作品来了解剪纸艺术、学习剪纸技艺,最终将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黄庭芬说。


精彩回顾

市委书记张战伟这样向世界推介济源!

刚刚公布!济源这21个地方增设电子警察!要抓拍了!速度扩散!

独家,夜幕下的世纪广场,你总会找到你自己~


来源:济源日报文/见习记者李珊珊 图/见习记者赵新迪

制作:济源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张薇  牛鹏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