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麦当劳的第一桶金,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典型案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今年年初有这么一部小成本电影——《缔造者》(The Founder),它基本符合事实地描述了麦当劳的“缔造者”瑞.克劳克(Ray Kroc)一手打造这个快餐王国的故事。为什么我会用个引号呢?这里面的水有点深,虽然瑞.克劳克本人在世时宣称自己创立了麦当劳,但事实上麦当劳的汉堡制作程序并非他的发明,第一家店也不是他开的,所以他只是拓展者而非创立者。那他这原创标到底是怎么打上的呢?


据说在克劳克四岁的时候,有大师根据他脑袋的形状给他算命,说这小家伙将来必然活跃于餐饮业。至少在克劳克52岁以前,大师的预言没灵验过。那些年他干过不少杂活,虽然很能扑腾,但动静都不大。他推销过纸杯,当过地产经纪,还曾在乐队里以弹钢琴串吧谋生,到最后终于稳定下来,靠推销奶昔搅拌机过日子。年过半百的时候,他是个撑不着饿不死的小中产,车房都有,生活简单安逸,退休指日可待。


可是克劳克即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依然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守着平淡的日子不是他的志向,他一直在寻找商机。终于有这么一天,迪克.麦当劳和毛瑞斯.麦当劳这对兄弟所开的麦当劳汉堡快餐闯入了他的视线,令他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的味道。


那是1954年的美国,快餐业尚处于雏形之中,不仅食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制作缓慢,服务懒散懈怠,顾客在门口等“快”餐的时间够自己回家炒俩菜的。麦当劳兄弟发明了快餐界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将汉堡包制作过程细分,每个雇员各就各位专职专能。



他们的做法迅速提高了汉堡制作效率,极大缩短了顾客等待时间,还将质量标准化,在自家店里试行,取得了成功,生意兴隆宾客盈门。



克劳克凭借着一双慧眼立刻看出了这一点星星之火在未来的燎原之能量。他拿出多年销售练就的死缠烂打的功夫,非要帮着麦当劳以出售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办连锁,向全美市场冲击。这对当时已经挣到一年10万美元的兄弟对一个小店原本心满意足,无意再花费精力经营分店,但禁不住他三番五次的软磨硬泡,琢磨着自己都吃着肉了,总得给别人口汤吧?再说用苛刻的合同条款捆住他的手脚,局面总不至于失控,于是他们终于松口。就这样,从四岁就等着在餐饮业腾飞的克劳克蛰伏了48年后终于迎来了一展雄才的机会。



克劳克拿出全国劳模的劲头,在以出售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开连锁店的路上进展神速,到1960年,全美已经有200家麦当劳连锁,年销售总额达到7500万美元。这个时候其他的汉堡快餐连锁,比如汉堡王,也开始了他们的雏形。为了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克劳克费尽心力将麦当劳的汉堡质量标准化,全美从东到西,各个店制作的汉堡不仅牛肉饼的大小和质量相同,就连每个汉堡里放几片酸黄瓜、滴几滴番茄酱和芥末酱都是统一的。



在克劳克的苦心经营下,连锁店们开得红红火火喜笑颜开,可是他本人却捉襟见肘,穷得快买不起裤子了。这是因为当初与两兄弟制定合约时,将特许经营权的价格定在了区区950美元,同时各店再上缴销售额的1.4%给克劳克,0.5%给两兄弟。对两兄弟来说,这是额外的净收益,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是对于克劳克就不同了。以1960年为例,7500万美元的1.4%听着确实不少,可是这里面包括了克劳克所要支付的所有成本,包括广告费、行政管理、员工工资等等,所以最后落到克劳克口袋里的就只有不到16万美元了。辛辛苦苦忙一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为了扩展生意,他连房子都抵押了出去,眼看着要睡大街了。


就在克劳克急得要去抢银行的时候,上天给他送来了当时在做金融咨询师的哈利.索恩本(Harry Sonneborn)。索恩本不仅思维敏锐,耳朵也比较长,在克劳克还不上贷款跟银行讨价还价时偷听到了这场气急败坏的谈话,立刻毛遂自荐冲到克劳克面前,给他出了一个至今麦当劳依然在使用的、天才的发展策略——开地产公司。


索恩本的主意是克劳克成立自己的地产公司,将土地租赁或购买下来,再以高价转租给连锁店——想开麦当劳店,必须租麦当劳的地。用这一招克劳克不仅可以加强对连锁店的控制,还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源,而且对于经济周期的抗压能力也大大提升——不管你快餐店生意如何,卖了几个汉堡,地租总得交。用克劳克本人的话说:“这才是麦当劳真正挣钱的开始。”而用后来成为麦当劳CEO的索恩本的话来说:“严格意义来讲,我们并不只是餐饮公司,我们还是地产公司。”今天的麦当劳,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


这也就是麦当劳赚钱的秘诀了。如今麦当劳全世界的连锁店绝大部分都是以特许经营店的形式存在。它们不光要按销售额的百分比上缴利润,还要缴纳高额的土地租赁费用,等苛捐杂税交完了也就快赶上杨白劳了。以2014年为例,麦当劳当年47.5亿美元的净收益里,82%都来自于那些兢兢业业的特许经营店。


年过半百的克劳克大叔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成功地创立了一个快餐王国。从一个年收入12000美元的中老年屌丝,连高中毕业证书都没拿下,却逆袭为全球最大的餐饮连锁的龙头老大,去世前个人财富累积为6亿美元,他的成功秘诀很简单,不是智商,不是天分,而只是“坚持”。


这确实是一个很拼的老头。在麦当劳扩展的最初日子,他惨得发不出工资,只得把公司30%的股份给了员工,他硬是坚持了下来。后来没钱扩展业务,他将公司22%的股份抵给了保险公司,得到了宝贵的150万美元的贷款,又坚持了下来。再后,为了摆脱麦当劳两兄弟的控制,寻求更大的发展,他再次将公司抵押出去,换得了270万美元的贷款,将“麦当劳”这个名字正式买断,再一次坚持了下来。


说到这,就得再回到麦当劳两兄弟那,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雄心勃勃的克劳克与这温和保守的两兄弟间从始至终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摩擦不断。一方面,两兄弟在同意与克劳克合作后,又以小人之心偷偷将“麦当劳”的名字卖给了另一家冰激凌店,克劳克不得不颇费周折地将它重新买回,这令他异常恼火。另一方面,在推广麦当劳的过程中,克劳克非常不厚道地向客户宣称自己是麦当劳的创始人。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却管别人叫爹,两兄弟被深深刺痛,却又是秀才遇到兵,拿他没办法。这样看来双方撕逼已成必然。


1961年,克劳克终于下决心买下“麦当劳”这个名字,甩掉他们轻装前进。两兄弟出的价是270万美元,克劳克当时气得恨不能把花瓶当成这两兄弟扔窗外边去(一生气就乱摔东西可不是好习惯)。他觉得两兄弟是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在趁机敲诈。


在签约时出现了一段不愉快的插曲:两兄弟坚称克劳克的买断中并不包括两兄弟自家的那个汉堡店,硬要保留下来自己经营。克劳克倾家荡产弄来了这笔巨款,竟然没有盘下老店,令他极为愤怒;同时他们还要求得到今后麦当劳每年销售额的0.5%作为技术转让费。


克劳克自然不能善罢甘休,他除了强迫两兄弟将店名改成"Big M",还很快在Big M旁边开了一家麦当劳,用了6年时间将对方挤垮。至于技术转让费,克劳克虽然口头同意,但宣称只能以君子协议的方式存在,没有签署任何书面文件。那后来有没有履约呢?所谓“君子协议”,就是用来限制君子的,对其他类别概无效用。两兄弟一分钱都没得到过,到今天算来已经高达1亿美元一年。


克劳克曾经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如果他们当初出牌正确,那么那0.5%会令今天的他们成为超级富豪。”这里的“出牌正确”,应该是指当年对老店放手吧。


两兄弟之一的毛瑞斯.麦当劳为此抑郁不止,10年后死于心脏病。




克劳克确实够狠,他不仅山寨了原创,还将原创挤出了历史舞台,而且翻脸不认账,拒付巨额技术转让费,正如他在电影里所说:“Contracts are like hearts. They are made to be broken(合同就像人心,生来就是为了被背叛的)。”


读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站在克劳克的对立面。不管他与麦当劳两兄弟有怎样的过节,他的发迹都源于两兄弟的快餐店,可是他感激之心全无,还要赶尽杀绝,说他“节操碎了一地”还真是夸他了,压根没节操。可是另一方面,弱肉强食原本就是商界的标签,它是雄才伟略的克劳克们拼成败的舞台,不是知足常乐的平民百姓休养生息的地方。不管你如何不赞同克劳克的人品,你都不得不叹服这个天才企业家的胆识、眼光和冒险精神。仅仅靠着小小的汉堡包,他就经营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即便他拼得不择手段,人心还是忍不住更加看重结果,而轻易原谅了过程。在商言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也许才是商界永恒的信条。


闲着也是闲着,再读读这个

每个人都在打一场不为人知的硬仗

海外的同胞,咱们会不会拖垮自己的人缘


书评、影评、宗教、杂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