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黑色止血钳:医院和广告圈一样充满潜规则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最近超迷的一部日剧《黑色止血钳》,下周就要大结局了。

在追这部剧的最初,大约是5月末我就开了这篇素材,准备写一篇关于传统广告与新媒体关系的文章,正好该剧中涉及到的关于执行手术的新旧工具的探讨,像极了传统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的关系探讨,借此一用。

我并非正统传播学(或者广告学)毕业的学生,我大学学习的是艺术哲学,传播学、广告学只占了我四年大学时光的N分之一,虽然我的老师来自辽宁大学、东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但这些科目,我也仅仅学了皮毛,所以在这个圈子撑到现在,凭的仅仅是热爱。

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我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天马行空,灵活适度,反而让在传统广告公司频频趋“新”,以至于最终转到了“新媒体”领域。

是故,新旧的矛盾与融合,在我的思维空间中经常会相互碰撞。

但我相信一点,新也好,旧也罢,都仅仅是我们传播的工具,人才是每一场战役的核心。

这跟《黑色止血钳》中传达的一样,是手术刀,还是达尔文、凯撒这样的现代医疗工具,核心都是人。

回到原点,就像麦克卢汉说的,媒介是人的延伸。

接下来,借用《黑色止血钳》这部剧,聊一下圈内的一些潜规则。


第一,新旧工具仅仅是工具,核心是人。

剧中,固守佐伯技术的手术刀一派和主张凯撒、达尔文的新工具派,不断就坚守与取代发动一场场的“斗争”(其实是手术)。但频频因为忽视全局或者细节,导致病人生死一线。

每每这个时候,那个技术精湛,从未失手的“恶魔“渡海就是从手术刀阵营出场,走进新工具派的手术室,用精湛的技能解决问题。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想拍手叫好,同时被打上一剂鸡血,又顺便感叹,没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好的大夫。

赖致宇曾说过,做广告就像是医生看病。我们的每一次问诊把脉,都是为了医治甲方粑粑的销售问题,只不过在日常的繁复与冗杂中,我们会流于情绪,忘记自己“医生”的身份;或者受制于“病人”的强势,忘记了治病的基本原理。当然,也有很多如剧中那些总是手术失败的医生一样,自大妄为,忽视细节,导致“手术问题”。

“疾病”——营销问题,才是我们每一位从业者,无论广告还是新媒体都要敬畏的。我们并不能因为从业经历丰富,而凌驾于营销问题之上,当然我们“凌驾”的机会越来越小;也不能因为从业经历匮乏,而羞于去碰触实质问题,这应该学一下剧中世良医生的努力,他曾说过,我们这样普通出身的医生,如果还不努力的话,是很难站在手术台前的。反思,如果你没有经常坐在会议桌前,参与讨论推广计划的话,那你就要思考下自己是否够努力,够资格了。

渠道有新,有旧,但本质未变,从来都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当年手机网络还处于2G的时候,很多走在前线的广告公司就将手机这个媒介称为”近媒体“,美其名曰,离客户最近的媒体。呈现形式仅仅是短信而已,即便后来彩信盛行,文字中可以携带图片了,但依旧不够“精彩”。相比现在4G网络下的微信营销,短信、彩信已经变成传统广告的一部分了,和报纸广告、杂志广告、LED、户外、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归于了同一个阵营。

“新”从来都是个伪命题,它是相对而来的,我们也不难想象,未来有更加新颖的渠道出现时,微信也会成为旧的一员。

而创造广告的人,才是这些工具(媒介)背后的关键,是取胜的关键。所以,从来没有新旧的战争,从来都是人的战争。


第二,案例的作用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经验的传承吗?

剧中另一个矛盾所在,就是佐伯教授和西琦教授的权力之争,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影响力因子,在下一届理事长(鬼知道是什么组织)获胜,斗智斗勇,暗中较量,颇为精彩。

每一场权力的斗争,都暴露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不管是医疗界,还是广告界,角力无处不在,小到一次会报,大到一年的业绩。

剧中的手段,是论文。论文是取得影响力因子的最主要手段,简单说,就是在权威医疗杂志发表医疗经验论文,取得影响力。是不是和往媒体上发“案例”颇为相似。

但是,医疗论文的本质是什么?难道是权力争夺的工具吗?往往身处高位的人会忘记,医疗论文的作用,是为了将医疗研究总结成经验,发布出去让全世界医疗界的医生共享,以救助以后有同样病症的人。为了以后挽救更多的生命,才是论文的真谛。

作为商业行为的案例总结,它是否也要肩负如此大义?!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但是我坚信,把经验总结出来,共享给更多的人,宣传自己的项目仅仅是其中最小的一个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天下更多的营销医生,获得启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案例,共同去推动新旧媒体营销的前进,即便日后我们发展到AI营销的那一个阶段,我们仍旧因为彼此的分享,能够解决更多个项目的营销问题。当然,这是我理想化的一面。


第三,随时审视内心,别走进自己的阴暗面。

这部剧,最让人欣慰的是,在恶魔渡海一次次叩问心灵的“强攻”下,不管是弱如世良的实习医生,还是只顾推销新型医疗器材的高阶,最终都将目光锁定在了病人身上,甚至那个权威医疗杂志的主编,都归原复位,坚守了初心。

不管你是否将自己放在营销医生的位置上,不管你是入行一两年的新人,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是否会时常审视内心,不被情绪左右,不被挫败打击,不被加班击溃,不被利益熏心……

但毕竟,房地产广告,无论新旧,还未达到医学界那样救死扶伤的显性意义,我们大部分仍旧将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视为一个“饭碗”,视为一个谋生的手段。所以,时间一久,老鸟们带着疲惫飞离了;新鸟们浸淫日常执行炸毛了;不新不老的鸟儿们彷徨了,迷茫了,带着黑眼圈的双眼也无神了……

人总得有点信仰。做好营销医生的工作,哪怕我仅仅是个策划,是个文案,是个设计,是个AE,日精一技,365天必修一功,成为真正挽救大局、救死扶伤的营销老中医。


罗兰·巴特曾说过,写作是寻求身体舒适的一种手段。做策划已经快两年了,曾经文案的功笔早已凌乱,但写作仍旧是舒缓心性、情绪的一种手段,仍旧是直面内心与真我的场域。希望读到这里的你,不要见笑。


我毕竟太过天真,毕竟太懒于世故,毕竟太少经验。但希望这一篇也可以舒缓你的情绪,帮助你走出一些不快,释放一些不爽。


当然,多细胞少年,也并非只是一个海报的搬运工,还有更多分享内容可供你娱乐与吐槽。


如果想进一步沟通,远可微博搜“多细胞少年”互相关注,近可留言、发信息,自从有了订阅号助手后,我一个留言也没错过,(发信息可能会晚一点看到,一旦晚过一天,就没法回复了)。


最后,当这是日后会继续的一个版块,从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窥悟的那些天真的、不成熟的小想法,留在这,就像一枚时间胶囊?,日后挖出来,还能告诉未来的我:瞧,你还有这一面的自己。


最后的最后,如果仍旧情绪化不开,养只猫吧!天下没有什么事是养一只猫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养一只,再养一只。从猫身上,你会学到坦然处事和给别人添堵的真功夫。


夏至再会。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