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2019年新规及新生入学程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9新规与新生入学程序•草案


一、招生对象
  1、支持传统伦理观念和读经教育的家庭,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孝亲尊师,教育孩子只有命令没有协商;
  2、有规矩,有家教,能吃苦,会做事的孩子,年满六周岁以上;
  3、有志气有情怀的成年人。
  4、有心脏病、癫痫、传染病及其他特殊疾病者,请止勿来;
  5、身体瘦弱,需要特殊照顾者,请止勿来;
  6、正在治疗或调养,需要学堂配合照顾者,请止勿来;
  7、娇气脆弱,要求通电话、拍照片、传视频及照顾情绪者,请止勿来;
  8、害怕孩子吃亏吃苦受累受委屈者,请止勿来。
  9、有自己的想法、规划与安排,要学堂兼顾者,请止勿来;
  10、挟长而来,挟贤而来,挟故而来,挟贵而来,挟利而来者,请止。
二、招生程序
(一)家长自修
  1、;
  2、诵读《学庸论语》《礼记•学记》《苟子•劝学篇》《常礼举要》《朱子治家格言》100遍以上;
  3、改变家风,恢复传统家教,学会尊重老人,贱养孩子,禁止孩子接触手机、电视、卡通、零食和奢侈品,对孩子说话只有命令没有协商,只讲伦理不讲道理;
  家长自修合格后,始可申请参加家长培训。
(二)家长培训
  1、培训内容:《礼记•学记》《苟子•劝学篇》《常礼举要》《朱子治家格言》解读,武氏太极入门功法,及孩子将要参加的学生生活体验;
  2、培训时间:3天(不含往返),不得提出增加或缩短培训时间;
  3、培训方式:移注《礼记•学记》《苟子•劝学篇》《常礼举要》《朱子治家格言》,并撰写2000字以上心得体会一篇;
  4、培训要求:父母双方交错参加,不得带孩子同来。与学生同吃同作同作息,手机上交,全程止语,负责厕所卫生,不得向书院提任何意见、建议和要求,亦不能主动要求做义工;
  5、培训费用:3000元。
  6、回家带着孩子锻炼、帮厨、打扫厕所和整理内务,为进入学堂试读做准备。
(三)入学试读
  1、家长培训合格后,孩子始可试读,试读期间只学规矩、打杂、锻炼体能与磨炼意志,不能读书;
  2、试读期限:一个月;
  3、试读内容:每天站军姿三小时,早中晚各一小时,慢跑一小时,做易筋经一遍,打扫厕所,帮厨;
  4、考核标准:做事练功认真负责,帮厨、厕所卫生、身法及动作要领基本符合要求,能下竖叉,眼里有事,能主动做事,言行举止有礼有节,十周岁以上孩子,慢跑一小时达到10000米,十周岁以下孩子,逐岁递减1000米,时间逐岁减少5分钟。
  5、费用:5000元。
  6、试读不合格,若孩子心性较好,家长笃诚可信,强烈要求继续试读者,可再给一次试读机会。
(四)正式入学
  1、入学礼:拜师、杖责、辞亲;
  2、办理入学手续。
三、学习内容
  1、中英文双语经典诵读:四书、老庄选、易经、诗经、书礼春秋选、古文选丶选、内经知要、伤寒论、唐诗三百首、诗歌词曲选。英文圣经选、英文名著选、柏拉图苏氏自辩、斯宾塞诗选、仲夏夜之梦、莎翁十四行诗;
  2、多语薰陶:梵文、拉丁文、希腊文;
  3、传统武术;
  4、书法:入学两年以上,心性优良,八周岁以上增加书法;
  5、数学:入学三年以上,心性优良,十周岁以上增加数学;
  6、国学:入学三年以上,心性优良,包了前四本,年满十八周岁,包本吃力者增加国学(从解经、才艺、小学扩及儒道释西四家之学)。
四、作息规律
  1、早课,大班早上4.40起床,中班5.40起床,读经至7.20下课;
  2、7.20--8.00,早餐,值日;
  3、8.00--9.30,读经;
  4、9.30--10.00,课间休息,值日;
  5、10.00--11.30,读经;
  6、11.30--13.50,午餐,值日,午休;
   7、14.00--16.00,读经(或按次第增开其他课程);
  8、16.00--18.00,体育及传统武术;
  9、18.00--18.40,晚餐,洗漱,值日;
  10、18.40--20.40,读经,或按次第增开其他课程;
  11、21.00--21.15,查寝。
五、假期
  1、一年四次假,分别为清明、端午、中秋各3天,春节初一至十五15天,上学期间不得回家、不能探视、不能电话网络联系;
  2、放假前一天离开,放假后一天返回,不得提前或推迟;
  3、放假期间必须离开,不得滞留学堂,有特殊情况不能回家者,请提前申请;
  4、事假:除了直系亲属的婚礼和丧礼外,其他任何情况不得请假;
  5、病假:重大疾病可酌情请假;
六、惩戒制度
  1、身法、眼神、桌椅、书籍不正者,罚;
  2、扰乱课堂、食堂、寝室及其他公共场合秩序者,罚;
  3、拉帮结伙、排斥同学者,罚;
  4、打人、骂人,欺负弱小者,罚;
  5、顶撞老师、不服管教者,罚;
  6、懈怠、顽劣者,罚;
  7、偷盗钱物者,罚;
  8、携带和私藏手机、刀具、数码产品、玩具、课外书、零食等物品者,罚;
  9、男女同学违规交往者,罚;
  10、擅做主张者,罚;
  11、其他违规行为,罚。
  惩罚手段为打手板、罚站、跑步、停课、止语等。小错主要为打手板与跑步,大错主要为停课止语罚站,严重的错误不惩罚,以劝退为主。
七、记过与劝退制度
  1、记过与考察:犯大错者,与犯小错屡教不改者,记过一次,停课罚站止语考察1-3天,再犯者停课止语罚站考察3-5天;
  2、记大过两次以后,再犯者劝退;
  3、家长违规者,直接劝退。
  4、以上处理,均在家长群通报。
八、着装与仪表
  1、男生一律留光头,女生一律齐耳短发;
  2、学堂统一购买或定制一长一短两件汉服,三套太极服,适量鞋袜,学生只需自备一件羽绒服,两件毛衣,适量保暖衣和内衣,不得穿着自己的外衣外裤、T恤、衬衣及鞋袜。
九、接送与探视
  1、家长自己负责接送;
  2、不得探视;
  3、家长接送时,止步于一楼大门之外,不得进入室内,更不能进寝室帮助孩子整理和清洗物品;
  4、家长自己解决食宿。
十、家长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学堂和老师馈赠现金与任何物品,违反此例者,一律开除。
十一、此规定自即日起过渡执行,2019年元月1日全面执行,请新老家长提前做好准备。

按语:

一、我为什么制定这样几乎不能招到新生的规定?

答: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不是招生。教育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是谓教育之理想,因理而想,从理而行,只是一个无条件。一般人爱说有教无类,那是不懂什么叫有教无类。至于说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放弃一个差生,那是针对普及教育而言,普及教育可以这样,但其实最好也不要这样,真正的教育则绝对不可以这样。办真正的教育而有这样的说辞,要不就是功夫不够,要不就是欺人之谈。

老师以为师之道立,学生乃可以拜师之道来,若老师自己都不能立,收到的学生也不能称之为学生,只能称之为顾客。正己才能正人,己达才能达人,未闻污书以洁人、屈己以直人、退己以进人、利己以义人者也。这个时代缺乏气节与风骨久矣,大谈气节与风骨之正是此时代燃眉之急,焉可欲为师而无气节与风骨哉!

 

二、赣州四中校长跳楼事件有感
  刘校长跳楼事件对我的学校与学堂之别的观点,是一次遗憾的验证。
  学堂与学校之别,看起来是讲大小,真正要讲的是管理,大了一定需要管理,但如不明此理,学堂再小也带着管理思维,还是会产生管理,就还不是真教育。
  管理不可能全部没有,是否追求不需要管理,可以当做真教育的检验标准之一。
  真教育也不一定都小,但只有极少数大贤大能量之人才可以办大,绝大多数办学者,要追求真教育,只能办小,否则,要么重新沦为普及教育,要么。因为管理即是人为,人为必会障道,障道必会有人殉道。大贤以上可离此难,具体而微者难逃颜回之夭,我等遥遥望见入道之门者,自然时刻处于险境之中,命矣夫,命矣夫!
  我坚决反对抑郁症的说法,心理学太肤浅,怎配注解死亡?刘校长的压力,首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压力,加上这个时代,教育从最高贵的位置沦为最卑贱的服务业,面对强大的熊孩子、熊家长、,他的压力成倍增加,要想坚守良知与道德,就更难了,以身殉道早已注定是他的宿命!
  幸亏我早发现这个问题,否则一旦学堂护大,我恐怕也难逃此数,因为我既相信我的良知,不愿办成普及教育,也知道自己目前有几斤几两,还办不了大学堂。
  现在我开始执行我一直没有严格执行的招生标准,所以,最近申请入学的新生大都被挡在门外。
  对于老生,我会制订记大过与留校考察制度,符合退学条件的,我会坚决劝退,以进一步减少学生数量,希望老家长们尽快提升,若实在不免于退学,尚祈海涵。
  当然,如果学生能尽快达到不需要管理的状态,是可以不减反增的,以这样的方式扩大,是理想,希望能够实现,我也愿为之努力,也希望家长们一起努力!
  我是用真生命在办真教育,希望得到真了解与真尊重。
  我虽有自知之明,但我这样的行为,本身也是对广大学堂与家长的援之以道,对此,我也是不敢推辞的!
  谨以此文悼念刘校长!
                                                                          
       

三、当前教育最隐蔽的病根

,法治国家破坏了道德,公民社会破坏了自律,重商主义破坏了责任。

传道不管理,管理不传道,传道的管理是为了不管理

    教育的四个阶梯:立规矩,养心性,立人格,开智慧。第一个阶梯是家长的本分和责任,但被现代文明巧妙而隐蔽地取消了。第一个阶梯没动工,第二、三、四个阶梯根本不具备可能,所以现代教育注定失败,一切教育过程都是无用功,一切教育行为都是自欺欺人。这是当今教育的失败之源和烦恼之源,但这个问题不严重到极致,是不会得解决的。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幸是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了极致,最大的幸运是这个问题终于严重到了极致!

    否极自然泰来,已经极度卑贱和厌倦的教育者们,恭喜你们,你们已经走到了黎明前的黑暗,咬牙挺住吧,人性即将觉醒,曙光就要到来。你们是人性的见证和未来的墓碑,你们的沉重正在为理性铸造一双轻盈的翅膀,恭喜你们!

    护短的熊孩子家长,我也恭喜你们,因为大乱之后才有大治,你们把教育送进了最黑暗的时代,为大治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你们是最可恨的,却又是最可怜的,牺牲自己的孩子换取如此大的功德,恭喜你们!

    支持严格的家长,我更要恭喜你们,虽然你们把立规矩的责任推给了老师,让可怜的老师更加呕心沥血。但支持严格才会带来大治,你们有双倍的功德!希望你们早日觉醒,把自己的责任要回去,然后带来更多家庭的觉醒,让第一步阶梯早日动工,则大治之来,指日可待也!

    我的心里流着血,眼里噙着泪,恭喜这个时代所有的人,只因为人心不死,儒家不死,中国文化让我知道天命,读经教育让我相信未来!感恩先生!祝福一切!

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天空下,我手擎长矛,为这个时代的教育立下一个卑微的高度,一点星光打到矛尖发出冷峻的寒芒,让我毛发高耸,我在内心轻轻地叹息道,我非冷峻,我不得已也!

 

四、讲完《论次第》系列,我有一种死而无憾的感觉,我认为我已几乎讲完现代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今后再怎么讲,都不会超出这个范围。读经界,我也已尽到我所有的责任和贡献,所以,此后我真的可以退隐了,至少,我真的可以只扫一屋不扫天下,把精力全部收回来,只管自己的书院和学生了。

 

五、有感于琳伊老师的分享。

琳伊老师的分享非常好,包括对我的观点的体会和应用都给给我新的启发。比如说我讲到做人第一读书第二,读书是学生的本分,也很简单,不允许做不好,就让我有新的体会。以前我只是这样要求女儿,没扩充到所有学生身上,还是不能免俗,还是会帮他们想办法把这个简单的本分做好。学习这么简单的事,又是本分,只要做人合格,没有读不好书的,当家长的当老师的本来都应该只要结果,不要管他怎么完成,更不应该帮他和督促他。做人是读书的前提,读书这么简单的小事做不好,原因只是做人不合格,那做人不合格,责任只在家长,不在学生,更不在老师。当孩子读书不合格,我们不去追究家长的根本责任,反而一方面批评孩子,一方面变本加厉地芸人之田,更多地花精力去帮倒忙去代替孩子,然后更加不敢花时间训练他做人,就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段时间我讲规矩、打杂和次第,就没把这个意思讲清楚,琳伊老师让我把这个问题想得清楚和简截了,非常感谢!

    我和弟子规派的区别是,我讲清楚规矩和打杂的重要性,目的是把家长的本分还给家长,只是暂时还要扶你上马,送你一程,甚至送你几程。而弟子规派只知道规矩和打杂的重要,却不明次第,反而更多更彻底地去代替家长,代替孩子。

    如果明了这个理,就知道学校只是读书的地方,不是替家长带孩子的地方,学校应该只收有规矩、有家教、会做事、会打杂的孩子,孩子来了自己就守规矩会做事,不需要老师重教一遍。否则,老师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孩子,千万遍地重复教他人之为人最起码的规矩和自理能力,哪里还有教育?代替别人尽本分,注定是失败。

    孩子的做人,家长该教而不教,老师不该教而被迫糊里糊涂地教,所以现代教育预先注定是失败,因此不管老师怎么努力,都一定是失败!

    现代教育就是家长从小背孩子,背到背不动了去花钱请个苦力(老师)接着背,你背自己的一个孩子都背不动,老师背那么多,他背得动吗?何况还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严厉呢,你批评他没人性,他不严厉呢,你批评他不负责,天理何在?

    更荒唐的是,家长病急乱投医,把这个大包祔扔给老师,不但要求老师照顾孩子没前提的一切不足,还要照顾家长想孩子的情绪,动不动就干扰老师,问孩子适不适应,开不开心,有何变化,何时包本,可不可以发点照片和视频等等,生怕老师教不坏他的孩子似的,不但把老师变成保姆和苦力,还要去干扰他,这就是现代教育的生态,已经恶劣到极点了!

    现代办学既然注定失败,是不是就完全没有价值呢?还需要办下去吗?其实失败有失败的价值,那就是唤醒家长,学会教给孩子规矩和打杂,然后交给老师再也不管,教育就完成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现代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教好孩子,而在于唤醒家长!家长不醒过来,教育永远没有希望!

    第一步没做好,第二步绝不可能做好。因为第一步做好了,第二步是极其简单的,就可做到无为之教。所以孩子读不好书,主要是家长的责任,而不是老师的责任;反之,孩子读书优秀,主要是家长的功劳,老师并没什么功劳。

    所以,教育该怎么教就怎么教的意思,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就是老师要学会拒绝和放弃,拒收不合格的新生,开除不合格而又暂时醒不过来的老生。

    真正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多。

    真正的教育,从全社会不再关注教育开始!

    这就是女权运动的恶果:怂恿妇女只同居不恋爱,只恋爱不结婚,只结婚不生孩子,只生孩子不奶孩子,只奶孩子不全职带孩子,要出去工作挣钱,通过经济独立获得人格独立。于是零到六岁的孩子没有母教,六岁以后的孩子没有家教,全社会充斥着对于知识和金钱的焦虑,广告稍加运作,就把现代人通通变成了平庸之徒和消费主义者,资本力量和商业规则大行其道,人性深深地堕入欲望的谷底!现代教育能不失败吗?

    齐家治国,女德为先,诚哉斯言!

    当然,如果妇女要当这六年及十月怀胎的全职妈妈,请认真做胎早教,培养孩子的规矩和做事能力,不要在家则打着麻将追着韩剧宠孩子,出门则带着孩子陪你逛超市、逛美容院,逛宠物商店,要不就带着孩子听你和闺蜜谈论老公的飞短流长,参加各种宴会让孩子看着你与狐朋狗友大谈荤段子,大搞无厘头而自以为好玩,浪得开,有个性。否则,孩子就一步到位,六岁之前就变成宠物、怪物和废物了。但是,很不幸,触目所及,太多这样的孩子!太多这样的妈妈!悲哉!

 

六、打杂、学艺与读书、做人
  古人师徒相授,不管学什么,经常要打杂三年,才能学艺。这三年犹如婴儿初生的零到三岁,是立规矩最重要的三年,这三岁不立好规矩,长大就要多吃苦头,这叫三岁看大。如果错过了,四到六岁还可以训练,但要吃更多的苦头,六岁之前不训练规矩,一辈子吃苦,这叫七岁看老。
  一般家长都不太容易把规矩训练到位,所以八岁以后送到师父那里当学徒,多要打杂三年,三年不让学艺,既是继续训练规矩,又让你把人生的苦提前吃完,一生大概就顺了。
  所以规矩没立好,就没资格读书,打杂没打好,就没资格学艺。先打杂三年,古人就不知道孩子的时间耽误不起吗?又不能学艺,又要打骂,古人就不知道爱孩子吗?因为古人知道,立规矩和打杂本身也是学习啊!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既是学习的第一个步骤,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现代人不以这个为学习内容,更不以之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故排斥之。
  现代人没有真生命,故不懂真学问和真功夫,功利地仅仅冲着知识技能而去,只能做假学问假功夫。
  孩子如此,大人也一样。我们这几代人,从小不懂规矩,也不太会做事,说来都是没资格读书学艺的,所以现代人的学问、功夫和手艺,什么都不行,你一辈子都没资格读书学艺,为了名闻利养,逾越规矩和打杂而做,你怎么能做好呢?到后来人生遇到问题了,去参禅打坐,看起来不为名闻利养,其实还是一个贪字在作怪,贪什么?贪那个功夫带来的好处,就更加瞧不起规矩和打杂,现代人为什么难有实修,难以入定和开悟?都说现代人根机浅,其实是还没资格去参禅打坐呢!
  象我提倡成人包本,自己却只包了一本,而且近两年几乎没有好好读经,还有太极,也有一年多几乎没练了。为什么?因为我外要为读经界打杂,内要为自己的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打杂,杂没打够打好,我哪有时间练功和包本?没时间就等于没资格,所以我现在也还没有资格继续包本和练功。
  两者之间当然不能截然分开,一般来说是同时交错重叠进行的,只是要常握一个次第和比例的关系而已,关键是,打杂和规矩在你心中有没有地位?尤其是当功利心起来催着孩子包本的时候,或看起来不功利但当你贪学问贪功夫而忘记本职工作的时候,你要赶紧问一问自己,我自己守住规矩了吗?打杂打好了吗?我重视孩子的规矩了吗?我教会他打杂了吗?
  这也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书法上说,小字当如大字写,取其格局,大字当如小字写,取其严谨。斯谓功夫矣乎!
        

七、也论“何德何能堪读经”
  王教授常有一些话劈头盖脸,让人措手不及,比如对白羊沟师范班的讲话说:"你有什么德?有什么能?能够让你放下一切,来这里这样纯粹地读书?"又有什么德?有什么能?能够用这种方式读书?"尤其有什么德?有什么能?能够读这种书?"
   又说:“读经的孩子是有福的,读经的家庭是有福的,读经的社会是有福的!”
  又说:福气大的,多读点经;福气小的,少读点经;没福气的,是读不到经的。或者应该说:读经多了,福气就大;读经少的,也有小福;没读经的,真没福气。
  这些话让人或疑虑,或鄙夷,或愤怒,或会心,办学久了,乃愈来愈体会到其中的大智慧,大悲悯与大幽默!我常常说,教授的话句句是实践,句句是功夫,象这些就是典型的实践语,功夫语和指点语,是需要用真生命下大工夫,长期实践,笃行不辍才能有一点体会的,若做普通的理解与思量,只能当做一场闲话看。
  我办学11年,一路走来,最新的体会是:学堂就是学堂,不是学校。
  什么意思呢?是说读经是福,推广读经是更大的福,办读经学堂简直是天地间最大的福了。孔子说君子可以大受,小人不可以大受。小人而大受,就会如易经所说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鼎折覆餗”,不胜其任,凶!我们应守住本分,办学堂用办学堂的思路,办学校用办学校的思路,不要带着功利心急于扩大规模,从而混淆了学堂和学校。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从德行修养和智慧而言,几乎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小人,至少我是如此。象我这样的小人,却承受了办读经学堂这样的大福报与大任务,这是何等的不匹配啊!该以何种心态对待呢?
  第一、当思人皆可以为尧舜,言修身而已,这既是中国文化的终点,亦是起点,自君子以至于小人,皆须以此为本,必须直下承担,天命我办学堂,我只好办学堂,不容推辞;
  第二、当思如此大的使命,我何能承担?因此要戒慎恐惧,当下做得不好,问题极多才是对的,一下子做得很好才是不对的。但当下能做几分好便要做几分好,定要竭尽心力而为之,同时要抓紧学习,增益己所不能,使此事越做越好,万万不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第三、当思如此大的福报,我何德消受?故要知足,要知道能读经尤其是能办学堂,已是最大的回报与奖赏,不可以追求更多,不可烦恼怨尤,说我都做了读经这般好事,人生怎会还有诸多不顺?
    当反过来想,我以小人之德受此君子之福,犹如怀天下至宝易招杀身之祸一般,受点苦那不是很正常的吗?中国文化讲阴阳平衡,福至必有祸随,小福至则小祸随,大福至则大祸随,方为平衡也。外在的祸是帮你平衡福的,有祸相应相随,福才持续不断,若你非要人为去掉那些外来的祸,福必不再来,这才是真祸。人生总有不顺,其意义与原因大概正是为此吧!
  做普通人有普通的不顺,做读经人正该有不寻常的不顺,怎可为之苦恼、怨尤和纳闷呢?尤其是名利和荣誉,正该失去得更快更多才对,你甚至应该想,这么大的福报怎堪消受?赶快来点困难和打击啊,否则明天就无福可续了。万万不可做常人想,学生怎么还不增加呢?生源怎么不稳定呢?怎么还在亏呢?再亏明天就没米下锅了。这好象有点“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味道,但高尔基是带着激情与愤怒说的,中国人只是自然,从容中道,故中国人极少悲壮语和煽情语。
  说得夸张点,读经读得一度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应该是偷着乐而非抱怨上天不公。推而广之,人生一切莫不如此,这样,你才懂得何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才懂得何以“临财不苟得,临难不苟免”,才懂得古人何以说“因父得势,飞来横财与少年文章”乃“人生三大不幸”,也才真懂“吃亏是福”、“恩里生害”和“有钱难买少时贫”的意义!
  第四、当思学堂与学校之别。学校可以小,学堂不可大,因为学校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和强制教育,故可大也必须大。学堂是为传道打基础,因材施教,只收求道之人,故不可大也大不了。学校追求设施齐全,最好装备豪华,学堂则可因陋就简,最好不要装备豪华。学校主要依靠他律,故追求规范标准之现代化管理,学堂培养自律,故追求自由而又严肃的人性化管理。学校实行招聘制,对老师亦实施行政化甚至企业化管理,学堂最好不要刻意招聘老师,而由先生带助手二、三人,事无巨细必亲力亲为,须以无事取天下,毋需现代管理。今日之学校已行政化和产业化,管理思维、,此为学堂之大忌,当严加审思,于此异常言,学校是商场,学堂是道场,尤须严辩也。
  第五、当思学堂之本色,应是简陋微小,先生亲自任教,没有堂主亦无读经老师,学生皆走读,人数在一、二十人之间,最多三、五十人。
  现代学堂的特珠情况是不得不走读,因为世风太差,及一部分家庭要么家教太差,要么无暇教子,只好寄宿,不得不添加生活老师与生活设施。另,现代社会人口太多,物质太发达,学生数量太多,很难控制不扩大,学生增加快自然导致要增加老师和扩大学堂,于是产生团队管理之需求。但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此二者是不得已之附加,要视之为异常而加以限制,而非视之为正常而加以追求。
  第六、当思大福报、大苦难、大任务、大悲悯、大智慧、大手段、大担当、大情怀、大不幸等等,皆为一体之多面,相生相成,不可去彼取此,好好恶恶也。如此方能光明正大,坦荡无私,做人做事乃可立于不败之地,老子言“以其无死地”,无他,弃人之所取,取人之所弃而已。
  第七、综合言之,困扰现代学堂之几大顽疾:招生难,生存难,管理难,搬家难,投诉多,缺师资等等,不就全是假问题了吗?学生是求道而来,学堂是传道而设,本不应主动招生,何来招生之难?求仁得仁又何怨?何来生存之难?不招聘老师不提供服务,何来管理之难?学堂简陋微小,一卷书即可传道,何来搬家之难?投诉多正是动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己,何怨之有?堂主亲自任教,何来缺师资一说?
  第八、当常常反省初发心与道心是否一致,很多人之初心往往多为功利和热情,一旦生存困难,热情消退,就坚持不住,一般多言初心丧失,其实只是热情消退而已。有热情能开始也是好事,但要及时生起道心,自己先要求道。
  很多人半途而废,皆因道心未及显露,不堪苦难,而欲去除苦难,读经之福不续,故半途而废也。排除教育理念之冲突与教师水平之低劣,若学堂因为“惨淡经营”而放弃,家长因为学堂对孩子照顾不周而放弃,皆无道心者也。
  第九、学堂是道场,道场须有神圣感,神圣感多来源于苦难中的涅槃,如阳明先生自言其良知二字来自于百死千难之中,故不肯轻言。真正的大匠都惜艺,宁愿手艺失传也不轻授于人,收弟子多让其先干三年粗活杂活,动辄打骂施之,一旦衣钵可传,则生命相与,亲如父子,此传道之正路也。

第十、做为家长和学生也是一样啊,你何德何能堪读经啊?享受了这么大的福报,你不觉得害怕吗?不赶快求着让孩子多吃点亏,多受点苦以平衡福报,还在挑剔学堂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担心孩子那金枝玉叶的,在学堂怎么适应?糊涂啊!
  读经教育真是平地起高楼,办学者难以马上具备应有的高度与见识,家长也常常带着消费意识、,不能建立道场或维护道场。这是一切问题之病根,亦是特殊时代之特殊情况,既要尽快克服之,又要互相包容、体恤与提携,殊为不易,愿我读经同仁皆能咬牙挺住,积力日久,一旦功夫上身,心态转变,自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如此,福自续福,祸亦变福,方为中国文化之本色,读经学堂之价值也!
   我现在提出学堂学校之辩,有几点补充:第一不是完全反对学堂扩大,而是能力具备后有限制地扩大,扩大也以三、五十人为宜,不要太大,新学堂尤其不宜很快扩大。第二不是完全反对有读经老师,而是最好由堂主亲自带出几个老师,不要以招聘为主。第三不是反对学校,而是要说清楚二者之别,然后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第四不是反对宣导,而是倡议堂主尽量回归一线,宣导的事最好由不办学堂的宣导员来做。

    八、老实大量包本,给学生真功夫(王教授)
   王教授曾说过:一个学堂,如果堂主和老师不认同包本的价值,没想要教包本,则学生几乎不可能包本。如果堂主和老师虽然想教包本,但又觉得很难,则学生包想来就真的很难。如果堂主和老师想要教而不以自己的无能限制孩子的潜力,则学生包本起来似乎不难。
  如果学堂内有一两个学生包本了,它好像会形成一个能量场,不仅护佑了包本的学生自己能继续包下去,而且也会护佑其他同学开始包本。如果包本的学生愈多,则能量愈大,整个学堂春气盎然,生机勃发,有蒸蒸向上之势。谁到了那裡,都可以感受到一股朝气,一股清气,一股充实饱满的愉悦之气扑面而来,彷彿进入一团天光的笼罩之中,受其洗礼。
  所以我每到老实大量读经的学堂,一进门就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定详和。与进一般学校的感觉截然不同。我想这裡的堂主、老师和学生是何等幸福啊!
  现在我常在书院,每天偶尔进教室去看学生,如果学生状态好,就给人一种清新厚实之感,如果学生状态不好,我似乎也跟著烦燥起来,有一种深深的不安。
  我因此想到学堂堂主和老师,长年和学生在一起,如果没有把积极光明的氛围培养起来,就会代之以一种颓败散乱的氛围,迷漫不去。如果学生还不知道他的生命正在被浪费,还可以无忧无虑,但堂主和老师整天在烦闷焦虑的不安中,不知堂主和老师怎麽忍受得了?
  所以,堂主、老师要幸福,请老实大量包本。要给学生真工夫,要给学生深度的幸福,给家长安心,也请老实大量包本。(季谦先生)
    王教授的这段话应该是2015年底发表的,我于2015年8月开始连续写了七篇文章倡议成人包本,引走少数人的质疑,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一度讨论热烈,先生于几个月后发表了这段话,肯定成人包本,这事就过去了。现在包本的成人越来越多,印证了包本不难的观点,也反证了先生说的“如果堂主和老师虽然想教包本,但又觉得很难,则学生包想来就真的很难。”而堂主和老师要想觉得包本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自包一本试试,如果你试过后觉得果然不难,那么从此以后你就有真实的信心了,教育心法才会海底涌红轮,不易衰减,不易动摇,读经教育的简易之道才会如如朗现。
  但所谓的难其实是假的,实情是不知道难不难。须知,真功夫是练出来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你不练怎么会有功夫?没有功夫怎么知道是难是易?试过后的难其实也是假难,因为功到自然成,只是上根者快,中根以下者慢,不外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而已,所以,这是肯不肯下工夫的问题,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成人包了本,不会马上出功夫,将来也不一定有功夫,但不包本,更不容易有功夫,这是一定的。当然,成人包本是针对象我这样的中根以下者,上根者不执著于包本,他只管一味读着便能玩味,便能涵养省察,自然就有功夫,不在倡议之列。
  读经教育的背景就是心性之学,是儒家功夫,开发人性就是心性功夫,没有功夫的老师也许还是有可能教出有功夫的学生,但很难,而不肯下功夫的老师要想教出有功夫的学生,就更难了!
  读书所为者何?道也。道的体现是什么?功夫也。道是本体,功夫是作用,读书而不求道,读什么书?求道而不练功夫,求什么道?道不远人,人之以为远者,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道在易不在难,大道皆是也,人之以为难者,不求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夫何难之有?上无道揆则下无法守,老师不求道而欲传道,不亦难乎?
  所以教育之难,一言以蔽之,就难在肯不肯下工夫。
  上根者,不包本亦能出功夫。中根以下者,不包本极难出功夫。出功夫亦未必皆能见道,无功夫而见道,就绝无可能了。这个时代,上根者不多,故成人包本甚为必要,我之所以念兹在兹者,职此故也。
 

九、论有教无类与学堂的招生原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孔子最被称颂的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思想比较典型地体现在《论语•述而第七》: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段话。
  我对于退学或转学的学生基本上不挽留,对读不下去的学生也不勉强,对于新生入学却越来越严。就有人质疑我不遵守有教无类的思想,说学生要走而不挽留是放弃他,新生因为过不了我的门槛而进不来,是拒绝他,这样,就违反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让一些学生失去读经的机会。
  其实有教无类本身就是门槛,门槛就是“有教”,在“有教”的基础上才可以谈“无类”,意思是只要有可以教的学生,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基础或过去有什么劣迹,都要教育他。“只要……,不管……,都……”,这个句式本来就是一个条件复句,只看到“无类”而看不到“有教”是不能真实理解文义的。
  那么什么叫“有教”?就是值得教可以教能够教的意思。互乡童子可以教的地方是“其进也”,只要他“洁己以进”,孔子就教他,不抓住他过去的缺点而拒绝他(不保其往也)。意即只有他“洁己以进”才教,否则不教,所以孔子也选择学生的。孔子见他是因为他要“进”,不是他想见就见得到的,如果他没有上进心,只是带着他不足(退)而来,孔子显然不会见他,就象拒绝孺悲一样。
  那现在很多孩子是带着逆反厌学的心来,家长是带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来;另一类孩子是带着服从家长的心来,家长是带着功利心来;还有的家长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来,合则留不合则走;还有的家长是带着消费者的心来,认为学堂是提供教育服务和看孩子的地方;,对学堂的硬件设施,内部管理和师资力量等,进行审查和挑剔;还有的家长带着自私心来,担心自己的孩子得不到好老师亲自教,还担心别的差生污染了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带着傲慢心来,因为他有学问有水平,就对学堂不恭敬等等。
  象以上这些“心”都不是“进”而是“退”,带着这些心来,一定会被孔子拒绝,拒绝不是不教,而是教不了。这些家长和学生不但不容易“进”,还会拖累学堂一起“退”。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收的是“学生”,而不是“非学生”,“学生”就是“可教者”,“非学生”就是“不可教者”。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还没准备好当学生,他自己都不应该去找老师,何况还要老师来迁就他呢!家长不明白这个理,老师就要告诉他,让他把孩子变成有资格当学生的孩子再来,如果老师也不懂这个理,要代替家长去把孩子培养成学生,就乱了。老师只管教学生,把不是学生的孩子变成学生,那是家长的事。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一段时间必须当学生,当学生的道是“求”,叫求学或求道,当老师的道是“钟”,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学生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老师是“道闻往学,未闻去教”。本来没有“有没有资格当学生”这一说,但人的光明性容易被遮蔽,容易产生私心杂念,不知道当学生是“求”来的,老师是求来的。他不求,似乎要老师来求他,这样就破坏了当学生的道,就需要去学习这个所谓的“当学生的资格”。
  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失去“当学生的资格”的情况尤其严重!现在办教育一个极大的包袝,就是要培训家长,让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变成有资格做学生的孩子,可见现在办教育之难!这是现代文明的症结,同时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教育不可能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就是我的招生原则,这个原则不但不违背有教无类的思想,恰恰相反,它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正确运用。
  所以我的招生只会越来越严,新生越来越不容易进入我的学堂,而且我越来越觉得堂主最好是亲自带班,因为由于身份和职责的不同,普通老师是不容易显发道心的。学生人数也不宜多,三、五十人左右为宜,堂主和老师的水平、数量都有保证之后,也可以大,但都要谨慎为之,不要轻易扩大。小学堂越多越好,大学堂越少越好。
  好的教育生态是:世风回归醇厚,家教回归严格,每个社区和乡村都有学堂,不再需要寄宿,处处私塾,人人走读,家家和睦,天下大同。不良的社会风气消失了,不再剥夺孩子们“做学生的资格”,人皆可以为学生,学堂就可以无条件的“有教无类”。我据《孟子·尽心上》公都子与孟子的对话,改动成这样:           

公都子曰:“孔子曰有教无类,家长携子而来,若在所礼,而不收,何也?”孟子曰:“挟贵而来,挟贤而来,挟长而来,挟有勋劳而来,挟故而来,皆所不收也。何况不洁己以进,携退而来乎?”
  或问曰:今之学生,退学何其速也,何哉?答曰:或学堂携退而办学,或家长携退而不求学,先已自退,而后退之,不亦宜乎?

十、不屑之教与无为之教

学堂、家长和孩子共同做到以下三个无条件:以为师之道立,以求学之道往,以收徒之道取,乃有真教育。真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二:无为之教与不屑之教,原则有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此之谓教育的一无、二无与三无。无为之教来自《论语》,不屑之教则来《论语》之“孺悲之瑟”与《孟子》之“教亦多术”。文武之道若未坠于地,则一、二、三无,我虽不敏,愿为天下先!
    纠正一个说法,以前我说老师要学会拒绝和放弃学生,这不准确,孟子说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又说教亦多术,不屑教诲,是亦教诲,又说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道不会拒绝人,也不会放弃人,它就是那个高度立在那里,不为任何情况而改变,能者自能从之,与道何干?不能者自不能从之,与道何干?故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意思也即“不将不迎”的意思,不将就不逢迎,多么简洁的语言,多么朴素的真理,多么高明的境界!普通人多愿将就和逢迎,也要求别人将就和逢迎自己,故多以利交,不能成大事,何况见道乎?以此办学、求师和招生,殆矣!
   又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今之人无气节无风骨,皆以姑息二字耳!
  孟子云“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意思是,即便做从犯,亲自参与为恶,其罪小;不参与为恶,只是迎合他的趣味,使他可能为恶,其罪大。悲夫其孰能知之?今之人不但助人为恶,更习惯于逢人之恶,故教育不存焉!办教育而仍将迎,则真教育永无开始之日矣!

 

十一、不要被王教授“骗”了:王教授说阿猫阿狗都可以教读经,搞教育不一定要以身作则。大家不要被王教授“骗”了,自甘为阿猫阿狗而且真的不以身作则。我告诉你,王教授这么说,真的是“骗”你,但他是为搬掉百年来读经难的第一个障碍,“骗”你带孩子一起来读经,这是教授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当读起来之后,其他的障碍都不再是真正的障碍,都不足以对读经购成真正的威胁。唯一剩下的障碍就是你居然对王教授“骗”你来读经的手段信以为真,执一以废百,不以身作则。我告诉你,不天天提升自己,以身作则,你的孩子可以开始,但很难持续,你的学堂可以开始,但很难持续。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家长,你不以身则,你的孩子要想教好,更是绝无可能!这是我办学十年最深的体悟,信不信由你,金针度人,我绝不藏拙,但“人之所助者,信也”,你要不信,我也拿你没办法!

十二、勿忘勿助谈包本。

有老师问我成人怎么包本,我这样回答:首先,成人包本只是一个鼓励和提倡,不要执著,不要期必。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必有事焉是说要重视要强调这个事,而勿正是说不要有所期待,正就是有所期待的意思。心勿忘,是加重语气再次强调这个事,叫念兹在兹。勿助长也,是换个说法,再次强调不要期待,一有期待就执著,心就凝滞,长此而往,心就死了。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这个心死就是指呆板执著,思想锢蔽。这个心放到教学上就会功利,对自己就会急,对学生就会粗暴。后儒将这段话归纳为勿忘勿助四个字,成为儒家一个重要的心性法门,按此法门去用心,去下工夫,乃可有心性及学问的提升,否则,很容易沦为孟子接着举的例子,揠苗助长,非徒而益而又害之。所以,我们只需绵绵密密用功,不要有所期待,这叫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最后乃可无不为也。这样的心灵就是儒者的心灵,这样的法叫心法,这样的成长才能叫功夫。这就是我提倡成人包本的用心,在这个高度的笼罩之下,用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每个人的天赋、基础和时间多寡都不相同,所以教育之法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你什么方法都想得出来。

 

十三、熊十力先生云:为学不易,做人实难!先生云:天下之亡如下坡之车,天下之兴如车上坡。孟子: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颜回学尧舜,曰:有为者亦若是!我等学季谦先生,也应该自视为季谦先生,将天下大任一肩挑过来,否则你所读何经?所学何人?修齐治平之理,你何以贯之?心中之贼你何以克之?等同宇宙之心,你何以安之?腹中经纶你何以出之?道德文章谈何容易?实践功夫,岂是一场闲话?自视卑下而办教育,你所树何木所树何人?故学而时习之,终身之事也!但悦乐之学,又何难哉!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切切!

 

十四、有网友:问李老师,您的学堂是从几岁开始会要求孩子开始练习端庄坐好并看书指字呢?还是因人而异?看孩子的情况再定?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因为是一个从松到严的过程,会不会有什么难度?谢谢!
  答:有网友问我具体的操作,我总是回答“不一定”,或“大概如何”,主要是灌输一种意识:一切技法都是末,只有心法没有方法,但也不是完全不讲方法,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讲。以免讲的人讲死了,听的人也听死了。
  一般来说,我主张五到七岁这个期间开始,之前以听为主,管规矩不管学习。之后听读并重训练指读,既管规矩又管学习。但既是因人而异的又是看情况而定的。其实主要看父母,如果太着急,不能或尚未深入理解心法,希望早日看到孩子的表现,就略早一点训练他的孩子,所以我们也不是完全不照顾家长的心态,但一定要继续引导家长不要着急。这也是我宣导读经的一个原则:道心要坚定,行道要随和。
  其次说转换会不会困难?并且说“因为这是一个从松到严的过程”。这个问题就表现出逻辑上的混乱和思考力的不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问题预设了这样几个前提:
  第一、管规矩是松,管学习是严;
  第二、规矩不重要,随便管管无所谓,故松。学习才重要,必须郑重其事,故严;
  第三、孩子必定不喜欢学习,所以转换一定有难度;
  第四、教学的重点就是跟孩子做斗争,让孩子去做这件他讨厌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照顾孩子的情绪,要讲批评艺术;
  第五、教育是件苦恼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打死我也不干教育;
  第六、明知教育一定会让孩子逆反厌学,但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干,走一步算一步吧,烦死了,下辈子让孩子当妈,我去做他的孩子,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每个家长扪心自问一下,这是不是现代人的普遍心态?那么,这些问题是不是假问题?假问题还需要解答吗?所以心法和原则是最重要的,其中原则又比心法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原则是不可违背的,而心法是运用之妙的问题,另一方面谁都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心法,但只要大原则把握了,运用上差一点也无大碍,所以原则一定要先把握。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极大的原则,那就是做人的规矩和孩子的学习这两件事上,谁该严谁该松?现代教育和现代家教几乎都是一边倒,规矩上松,学习上严,这就是原则上的大错!原则一错,则无论是谁怎么运用,方法都是错的。也就是说,只要在规矩上松,怎么松都是错,不教规矩而单方面地在学习上严,怎么严都是错。在这个基础上,不管怎样照顾孩子的情绪,怎么研究教学技巧和批评艺术都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反过来在规矩上严,在学习上松,才谈得上批评艺术和教学水平,也才谈得上宽严有度。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很多人问我怎么做到宽严有度?通过这个问题,我们说讨论宽严有度是有前提的,前提错了,永远都做不到有度,前提对了,也不一定保证做到,但只有这样可能性才会产生。现代人的前提错了,在该严的地方松,该松的地方严,无论怎么学批评艺术都不可能适度。所以有人很困惑地告诉我说,李老师,我也打我家孩子,棍子都打断了就是没用,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一问,都不是在做人的规矩上打的,你连前提都错了,不是越打越严重吗?而且严格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体罚呀,临之以庄则敬,孩子的敬畏感培养出来就达到目的了,所以“严”的意思是“临之以庄”,不一定是打。
  这也是思考力和道德感的问题,你有思考力才能抓住前提,知道规矩上必须严,学习可严则严可松则松,这叫智及之;抓住前提了,有道德感才能坚持原则,这叫仁能守之,这两步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再上一步做到临之以庄,孩子对你有敬畏感,教育到此就差不多了;再上一步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这叫动之以礼,孩子鲜有不服的,常人做教育到此已是极致,再上一步就是圣人的境界:过化存神,无声无臭,至矣!
  最高境界其实是最容易做到的,但天下莫能知莫能知行,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走,原因是什么?不懂心性之学,没有真功夫啊!如果懂心性之学,就知道从智及之到过化存神其实只是一件事,不是五件事,所谓一通百通,一成永成,当下即是,彻法圆融,哪来那么多枝枝叶叶!
  现代人受工具理性的误导,裂道为术,完全不懂即本体即工夫的手段,以对待知识的碎片思维和功利态度对待人生,将一切客观化和原子化,既自我设限又鲁莽灭裂,难以想象万物皆备于我的整体思维和宇宙悲怀,不能一通百通,对于任何事物都是收之则死放之则乱,所以连第一步“智及之”都到不了,可叹!
  现代人呆板,我说规矩上必须严,他听得懂,因为这句话说死了,有把柄可抓,适合于现代人死锢蔽的心灵。但我说学习上可严则严可松则松,现代人就又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这句话是活的,无把柄可抓。
  那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用读经宝宝来诠释,王教授说读经宝宝不会哭,他不是笨到不会哭,而是聪明到不需要哭。对于在规矩上从小严格要求的孩子来说,他从刚开始的不敢懈怠到渐渐地不愿懈怠,他不是笨到不能对他严,而是聪明到不需要对他严。这也是智慧和努力的关系,王教授说,智慧是最重要的,努力是比较不重要的,因为智慧的人一定会努力,智慧本身会催促生命去践行智慧。而努力的人如果没有智慧,那越努力就可能越有害,至少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因此,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规矩是笼罩学习的,有规矩的人一定爱学习,爱学习的人不一定守规矩,所以管了规矩就管了学习。管规矩是容易的,只要从小开个好头,就很容易管一辈子,管学习是困难的,而且越管越难,到最后必然陷入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和逆反厌学的恶性循环!
  就着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发挥几点:
  第一、读经教育是教会我们立体的思考,学会把握超越层与现实层,这样的思考模式才能面对复杂的现实成就健全的人格。
  第二、这样的思考力是来源于道德感和伦理学,而不是来源于逻辑学和心理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不可能对人性做出如此明心见性的反省。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这就包含了最高明的逻辑学和心理学。
  第三、儒家的成德之教或道德的形而上学是真正活生生的生命,可以开出价值之源,不仅是读经教育的理论依据,更是当今社会的出路,读经界的首要任务就是知道这个道理,努力学习并掌握之践行之。
  第四、我们自修要出功夫,出功夫就是你的思考力和道德感有了明显的提升,宣导也要指点别人下工夫,帮助他人提升思考力和道德感,而不是徒以热情煽动热情,以偏执打倒偏执。

十五、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人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最高一层是道德与信仰,第二层是制度与技术,第三层是物质与财富。
  第一层是终极价值,原则上只可以继承,不可以批判,即使批判,也只有几百年一出的伟人才可以批判,跟普通人没有关系,比如儒释道西四家这样成熟的宗教和哲学。因为批判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比批判对象高明,至少和它一样高明,才可以批判,你都不如它,甚至完全不懂它,你怎么可以批判呢?所以批判继承这个说法,是非常不科学,非常不合逻辑的说法。
  第二层是终极价值的运用,可以继承,可以批判,而且必须批判。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继承论,就是专门适用这个层面。比如礼乐,封建,民主,法治,科技,儒释道西四家的修炼法门,各行各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
  第三层是终极价值的载体,谈不上批判,也谈不上继承。
  现代人没有思考力和道德感,把只适用于第二层的态度拿去对待终极价值,就造成了这几百年的混乱,后果是进一步用对待第三层的态度去对待终极价值,终于造成了这一百年的大混乱和大灾难。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